小分子药物创新突围:从天然产物到临床价值的中国路径|行业观察

财联社8月9日讯(记者卢阿峰)“药物的核心离不开化学,无论是西药、中药还是抗体药,最终都要回归到化学物质的本质。”在8月8日召开的“创新免疫治疗临床转化研究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的观点引发业内共鸣。

这场汇聚顶尖科研人员、临床专家与产业代表的论坛,围绕小分子药物创新、中药现代化转化及免疫治疗临床突破展开深度探讨,揭示出中国创新药在差异化赛道上的突围路径——从天然产物中挖掘“中国特色”原创分子,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领域实现“从0到1”突破。

化学为钥:解锁中药现代化的创新路径

在全球创新药研发格局中,小分子药物仍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上市药物中,超过70%为小分子化合物;在新药研发管线中,小分子药物的占比依然在60%-70%之间。相比需要复杂生产和储运条件的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在合成工艺、口服便利性、成本可控性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也因此成为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双线布局”的重点领域。

马大为在上述论坛中分享指出,药物研发的历史始终围绕化学物质的探索展开。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创新药多从自然界筛选活性化合物——“阿司匹林源于杨树中的水杨酸,青蒿素则是中国对世界医药最大的贡献,其乙醚提取物能100%抑制鼠疟模型,这也是屠呦呦获诺奖的主要原因”,这种从天然产物出发、通过化学方法进行结构优化和药效验证的路径,至今仍具生命力。

尤其在当前生物制剂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显现的背景下,结合天然产物与化学合成的小分子药物正成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方向。

在中药现代化领域,马大为院士提出了三条可行路径:一是从中药复杂成分中提取活性明确、临床验证有效的单一成分,转化为西药;二是明确多成分定量标准,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双盲实验验证疗效;三是保留中医个性化诊疗模式,但这一模式难以产业化。他强调,“化学手段能解决中药成分的分离与定量问题”,让传统中药的治疗价值得到科学佐证。这些理念已在产业界得到实践验证。

创新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王宏林在论坛上分享的研究,就是这一模式的代表案例。

其团队历时二十余年,从传统中药乳香中实现了活性成分AKBA的公斤级纯化(纯度99.9%),并通过化学修饰得到靶向性更强的衍生物CKBA(赛克乳香酸)。“乳香在中医中已有两千多年应用历史,它具有明确的抗炎、抗癌及促进伤口愈合等活性,全球有十几个实验室研究,相关论文近300篇。但因提取困难,长期未能成药”,王宏林坦言,正是化学手段突破了这一瓶颈,让传统中药成分真正具备成药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天然产物药物研发不仅仅是传统经验的现代化改造,更涉及全链条的技术体系升级。过去十年,中国小分子药物产业链的成熟,为这一模式的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一方面,国内CRO、CMO企业的全环节服务能力,显著缩短了研发周期;另一方面,政策端的支持——包括审评审批提速、重大专项资金投入以及创新药医保准入机制优化——为原创项目的商业化打通了关键节点。

马大为院士在论坛中总结,中国创新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四大因素”叠加:千亿级风投资金吸引海外人才回流,形成了以创新药为核心的创业潮;CRO公司提供从临床前到注册申报的全链条外包服务,降低了研发门槛;审评审批速度显著加快,使新药从立项到上市的周期大幅缩短;带量采购的压力迫使企业告别仿制药舒适区,加快向创新转型。

“现在已有5个中国创新药获美国FDA批准,2024年创新药出海首付款达50亿美金,说明中国创新药已走向世界前列”,马大为院士指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天然产物与小分子化学的结合,成为中国在全球药物创新格局中开辟差异化赛道的现实选择。

价值重构:小分子药物的全球竞争逻辑

白癜风治疗领域的突破,成为临床导向研发的代表案例。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病研究所所长许爱娥在论坛上介绍,中国约有2000-3000万白癜风患者,其中20岁前发病者占60%,40%为12岁以下儿童,“很多患者称‘宁愿得肿瘤也不愿患白癜风’,因目前缺乏特效药,治疗难度远超银屑病”。

据其介绍,现有白癜风药物存在明显局限,一是无针对性靶点药物,多为超说明书用药,糖皮质激素、JAK抑制剂等无法清除“组织驻留记忆性T细胞”,导致30%-40%患者在1-2年内复发;长期使用激素还会引发皮肤萎缩等副作用,“治疗指南仅提‘促进复色’,不敢设定具体达标率,足见其难度”。

正是这一“临床荒漠”促使王宏林及团队将CKBA的研发方向由银屑病转向白癜风。“这一疾病在中国约有3000万患者,长期缺乏特效药”,王宏林在论坛上解释道。

二期临床数据显示,高浓度组50例患者中有18例出现不同程度好转,不良反应发生率仅18%,表明CKBA软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针对儿童的对照研究显示,2-4个月内光照联合1.5%浓度CKBA的平均改善率达55%,远高于单纯光照的15%,填补了儿童治疗空白。

许爱娥强调,CKBA不仅在短期内带来复色改善,还可作为维持用药长期使用,“患者连续使用2年仍无皮肤萎缩、毛囊炎等问题,依从性好,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这种“从临床需求倒推研发”的模式,也得到产业端的认可。广东泰恩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郑汉杰在论坛中坦言,企业选择白癜风和玫瑰痤疮作为研发方向,核心逻辑是“临床效果与未被满足的需求”。“我曾是医生,见过白癜风患者因外貌自卑的痛苦,玫瑰痤疮患者因瘙痒、灼热影响生活的煎熬。这两个领域患者基数大、需求迫切,且现有治疗手段有限”。

郑汉杰透露,其投资决策建立在疗效验证的基础上,“我们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上看到了明确的疗效,看到明确疗效后才坚定投入,相信只要能解决患者痛苦,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市场回报,都值得期待。”

马大为院士在论坛中强调,高利润源于“创造价值”而非“制造价值”。“像丙肝药索非布韦,原料药成本极低,但研发投入需要10年、10亿美金,其垄断性利润来自不可替代的革命性发现”。

展望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道路,他指出,中国小分子药的机会在于“针对相同靶点寻找差异化临床效果,在大病种国产替代中仍有空间,‘me-too’模式可能是商业上最易成功的;或从天然产物入手,通过表型筛选倒推靶点,这是中国创新药的特色路径之一”。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