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利叶发布GR-3人形机器人 主打交互陪伴功能

《科创板日报》8月6日讯(记者 张洋洋)今日,傅利叶智能正式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产品GR-3,该产品为傅利叶GR系列的第三代,定位于交互型“Care-bot”,面向康复、养老等公共服务场景展开应用探索。

相较以往更多围绕机器人硬件或算法性能的发布,此次GR-3的推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在产品路径选择、行业角色定位以及商业落地节奏上的调整。

傅利叶智能创始人顾捷表示,GR-3并非简单延续GR-1和GR-2的功能升级路线,而是试图在“工程型人形机器人”之外开辟“交互陪伴型”新赛道,回归“服务于人”的技术初衷。

过去十年,傅利叶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康复机器人、外骨骼设备等医疗场景,GR-1与GR-2分别面向科研和工业用途。在GR-3中,傅利叶首次提出“Care-bot”产品概念,试图将人形机器人引入社区康养、健康管理等非工业类应用。

目前,该公司人形机器人矩阵已覆盖科研、导览咨询、医疗康养、效率赋能等方向。顾捷称,GR-3可在康复医院承担认知训练、宣教引导、简单协助等角色;也可进入社区或养老机构提供有限陪护与交互。

不过,GR-3尚未面向家庭场景进行推广。傅利叶方面表示,家用场景对安全性、交互复杂度、行业规范等要求更高,目前仍处于技术准备与市场接受度验证阶段。

在人形机器人热度持续升温的背景下,GR-3的定位与技术取舍也可视为业内对“落地优先级”路径的思考。

与强调关节功率、步态灵活性、攀爬负重等能力展示的产品不同,傅利叶在GR-3上强调情绪表达、状态感知与人机关系。产品设计团队提出“NPC状态”“慢思考交互”等概念,尝试降低交互门槛、增强可接受性。

傅利叶研发总监蔡宇圣表示,该产品更多承担“与人产生互动与连接”的任务,而非完成复杂物理作业。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未必需要像人类一样强大,但必须像人一样易于理解和沟通。”

这一技术方向也意味着公司在算法与系统架构层面有所调整。傅利叶表示,目前其具身智能相关训练数据已累积至百万级,未来将持续在“仿真+实物操作”双路并行中提升模型泛化能力。

但傅利叶强调其仍坚持“面向B端”的商业模式,不涉及C端收费交互内容或情感订阅等尝试。顾捷在发布会上提到,其商业模式主要为一次性采购与长期租赁并行,依据客户场景需求匹配交付方案。

针对行业内3-5万元价格产品的出现,顾捷认为人形机器人尚未进入大规模标准化制造阶段,不同产品间在尺寸、自由度、可靠性、任务复杂度等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机器人的定价是几万块钱还是几十万,还是会围绕着它实现的价值、它具体能够给客户产生的价值来定,这也包括产品的定位、产品的复杂程度等”。

研发团队还透露,目前公司正逐步将GR系列的人机交互技能进行“原子化处理”,即将语音应答、表情反馈、步态调整等任务模块化处理,以适应未来多任务并行的交互需求。

从行业维度看,人形机器人赛道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海外厂商如Figure AI、Agility Robotics逐步公开产品与融资进展,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也进入资本与市场聚焦期。

顾捷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行业仍处早期阶段,“现在一年发展相当于过去三到五”,傅利叶当前的策略是在具身智能领域打造“最大公约数型平台”,即在形态、交互、系统稳定性方面建立通用能力,并依赖合作方进行场景深耕,公司近年持续对外开源部分技术文档、软硬件方案,以期推动行业共建。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