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ixit拆解iPhone Air,揭示苹果如何通过结构优化实现超薄机身

IT之家 9 月 21 日消息,维修机构 iFixit 对苹果新机 iPhone Air 进行了拆解,揭示了苹果为实现超薄机身而对该机结构进行的调整细节。

在拆解前,Lumafield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初步证实了新机的一项重大设计改动:苹果将关键组件整合至全新的摄像头模组区域。苹果将该区域称为“平台”(plateau),逻辑主板及其他核心元件均安置于此,从而为电池与显示屏腾出了更多空间。iFixit 认为这一设计十分巧妙,因为即便 iPhone Air 在口袋中受到挤压,该结构也能为设备提供抗压力保护。

电池:拆卸便捷性提升,容量与 MagSafe 配件通用

卸下 USB-C 接口旁的几颗五角螺丝后,后盖玻璃仍可像往常一样轻松取下,无需复杂操作。拆开后,能直接看到苹果此次采用的带有金属外壳的电池。闪光灯与麦克风组件的柔性排线会阻碍后盖玻璃的完全拆卸,移除固定该排线的支架后,即可取下遮挡电池按压式连接器的保护罩。在拆解流程早期便能接触到电池,这一设计颇具实用性,尤其对于仅需更换电池的用户而言极为便利。电池粘合剂的拆除仍采用断电脱粘工艺,但此次苹果改用了两根胶条。该电池容量为 12.26 瓦时(Wh),与 iPhone Air MagSafe 电池配件所搭载的电池完全一致。维修团队证实,两者可无障碍互换使用。

USB-C 接口:模块化设计保留,拆卸难度因紧凑布局略有增加

取下电池后,维修团队对 USB-C 接口进行了检查。该接口仍采用模块化设计,但受机身内部空间紧凑的影响,更换难度略有上升。设备左侧设有 Taptic Engine(线性马达)的固定支架,由几颗螺丝进行固定。若要拆下 USB-C 接口,需先处理特定位置的十字螺丝,且在接口完全取下前,还需清除部分柔性粘胶。尽管苹果通过 3D 打印技术缩小了元件尺寸以适配机身,但 USB-C 接口仍采用标准化连接方式。据此推测,苹果大概率采用了预制组件,而非从零自主研发生产。

上部组件:核心元件集中于摄像头模组区域,拆解需按序操作

iPhone Air 的核心元件集中在机身上部,充分利用了加宽摄像头模组所腾出的空间。维修团队先卸下几颗螺丝并断开一根柔性排线,但前置摄像头模组的按压式连接器仍将主摄像头牢牢固定。上部边框处有一颗螺丝位置隐蔽,且被逻辑主板遮挡,导致摄像头无法直接取下,维修团队只得先挪动逻辑主板。随后,团队轻松拆下唯一的扬声器,在拧下支撑螺丝与边框螺丝前,断开了所有按压式连接器。取下逻辑主板后,还需先剥离粘贴在摄像头背面的一根细小柔性排线,方可接触到摄像头组件。逻辑主板表面覆盖有屏蔽层,并采用双层设计以容纳各类芯片。拆解后可见全新的 C1X 调制解调器与 N1 芯片,而 A19 Pro 芯片则从主板延伸至前文提及的“平台”区域。之后,维修人员用刀片将屏幕顺利分离,过程中未对屏幕造成损坏,但钛金属边框出现了轻微划痕。

空机状态下柔韧性增强:天线贯穿件成“软肋”

此前某 YouTube 博主的弯曲测试显示,iPhone Air 具备较强的抗弯折能力,但在移除所有支撑组件后,机身强度会显著下降。iFixit 的弯曲测试以失败告终,但问题并非出在钛金属材质本身,实则是天线贯穿件所致 —— 该部件在机身框架的顶部与底部引入了塑料元件。受天线贯穿件影响,钛金属框架实际被分割为三个部分。在整机组装状态下,这些薄弱部位的风险得到了充分缓解,足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维修友好性评价:得分与 iPhone 16 持平

IT之家注意到,通过拆解分析内部结构,iFixit 指出,iPhone Air 的轻量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池 —— 电池重量约占设备总重量的 28%,其次是钛金属机身、玻璃后盖与显示屏。尽管 iPhone Air 的电池容量较前几代产品明显下降,但凭借“软件优化与硬件调校”,其续航表现优于 iPhone 16。不过,电池容量减小可能导致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充电循环次数增加,进而加速电池损耗。从维修便利性角度来看,苹果采用的“双向拆卸系统”降低了维修操作难度。零部件配对问题仍是维修过程中的一大顾虑,目前该机制仍在使用,但限制程度似乎有所放宽。结合苹果在备件供应与维修手册公开方面的承诺,iFixit 为 iPhone Air 给出了 7 分(满分 10 分)的临时维修性评分,与 iPhone 16 的维修友好度持平。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