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赵雯琪 每经编辑:文多
“我去年接到一笔到付订单,约定收货方付款,但收货方最后以货物品质不达标为由拒付运费。回头找发货方,(他们)也表示不愿意付运费。可这也不是我的责任,凭什么不付我的运费?”
在10月29日的滴滴送货开放日上,来自山东的滴滴送货司机张师傅激动地说道。
他还介绍:“身边好多司机师傅遇到运费拖欠都自认倒霉,(因为)打官司划不来。还是希望平台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张师傅的遭遇并非个例。《2025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75.77%的货车司机遭遇过运费被拖欠问题。
为了破解运费拖欠的难题,滴滴送货当日宣布正式推出“运费垫付保障”,承诺如司机完成订单7天后仍未收到运费,平台将全额垫付。不仅是滴滴送货,满帮、福佑卡车等数字货运平台这两年来均通过各种方式探索解决司机追款难的方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兼公路货运分会秘书长周志成在现场向《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的记者表示,运费治理需要以“政府规制+行业共治+平台自治”的方式三方协同共治,其中平台自治是重中之重。
四分之三受访货车司机遭遇过运费被拖欠问题
这两年来,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受到关注。
活动现场,周志成分享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5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75.77%的受访货车司机曾遭遇运费拖欠,这一问题成为影响3800万货运从业人员生活与行业良性发展的关键难题。
《报告》介绍,个体经营货车司机的运费中有大量的垫付资金,如油费、通行费等,司机作为个体经营,资金垫付压力较大,往往需要尽快收到运费。因此,司机可接受的支付周期与企业账期存在差距,这也是司机认为运费“被拖欠”的重要原因。据货主反映,收货企业向运输企业支付运费往往存在15~30 天的账期,有的账期在 30~60 天。
运输过程中出现扯皮而导致的运费拖欠也较为常见,占比达27.38%,具体的纠纷原因包括货物破损、 没有达到时效等。

“”图片来源:《2025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截图
此外,由于合同缺失导致的运费拖欠占到22.27%。
调查数据显示,81.4%的货车司机可接受7个工作日以内的运费支付周期。现场发言的货车司机孙林表示,从司机的角度来说,如果想要回被拖欠的运费,唯一方式就是去起诉,但是对于大部分司机来说,耽误时间和精力去起诉不现实。“我可能干一天活,几百块钱就挣回来了,但是我要真浪费人力、精力去起诉,结果运费还不一定能要回来,所以司机目前遇到运费拖欠,基本是不了了之。”孙林表示。
不过他也直言,司机是通过货运平台接的单,并且给平台提供了服务费,平台应该保障司机的基本权益,不要把压力交给司机,也不能做一个甩手掌柜。平台应该在保障货主权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也保障好司机的权益。
“运费拖欠问题难解,(运费拖欠)进一步造成纠纷冲突的问题高发。调查显示,48.99%的司机赞成通过扣货的极端方式讨要运费。”周志成表示,在他看来,平台自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运费垫付是否会增加平台成本?
滴滴送货总经理赵辉介绍,滴滴入局货运行业5年多,每年都在尝试解决一些行业痛点,而这次滴滴送货敢于给司机全额垫付兜底,是基于平台在信用体系建设、防作弊机制和服务治理方面的长期积累。
“我们一方面搭建信用体系,在源头防止不良货主侵犯司机权益;另一方面,通过专项培训、服务纠纷治理等多重举措,提升司机师傅面对纠纷时的应对能力;同时,强化交易过程监管和纠纷调解工作力度,避免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货车司机无法获取运费。”赵辉表示。
对于外界关注的垫付运费会不会增加平台成本、提升坏账率等问题,赵辉分享的数据提供了新的视角:“实施措施后,我们平台在12328上的运费拖欠投诉率下降了95%,运费拖欠纠纷降低了63%,由运费引发的极端冲突实现零发生。”
赵辉还透露,更值得关注的是,用户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主动支付运费的比例反而增加了,所以“我们实际垫付比例并没有预期中那么高”。
从这个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垫付机制不仅是一个赔付方案,更像是一个有效的信用教育工具。平台明确保障规则的举动,对货主形成了强有力的行为约束,反而促进了他们主动付款的意愿,从而实现了成本与效益的再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几年,为了解决司机被拖欠运费的情况,不少数字货运平台都在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
据公开信息,数字货运平台“运满满”通过设立客户体验中心,建立畅通的货运纠纷处理机制,综合运用客服调解、发函催要、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手段化解纠纷。2025年,运满满平台纠纷一次解决率达到了96.5%,为货车司机追回被拖欠运费9.91亿元。
福佑卡车则针对一些“手头紧”的司机进行信誉评估,并给予50%的运费预付。通过这种预付的方式缓解货车司机周转压力,受到司机欢迎。
对此,周志成表示,数字货运平台不仅仅是中介,更应该主动承担起制定规则、协商沟通的角色,对各方权责进行优化。在他看来,国外的物流市场经过几百年发展形成了健全的治理机制,而中国平台经济用短短几年走完了这段路程,这就需要平台发挥更大主动性,在短时间内补上商业规则这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