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行业比较魔幻的地方在于,一面是豆包、腾讯元宝、文小言、Kimi、DeepSeek等都没找到清晰靠谱的盈利模式;一面是各种名人、专家、大V都在不断地开卖AI课程,平台都不知道究竟该怎样赚钱,但各种9.9元/19元/99元AI课程却卖得飞起。

2022年11月,OpenAI的ChatGPT爆红后,迅速带火整个AI大模型产业,几乎所有科技公司都在上线自己的AI大模型产品,国内更是短期之内上线了数百款AI大模型产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31日,全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诸多科技公司都害怕自己落后于AI时代,产品行不行不知道,但坚决不能在AI时代“掉队”。
距离ChatGPT爆红已有近3年时间,国内数百家AI大模型产品也搞了2年多时间,现在却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赚钱?向谁收费?
ChatGPT早在2023年2月1日即开始向用户端收费,数据显示,从2025年年初至2015年8月,ChatGPT移动应用已创下 13.5亿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673%。OpenAI 2025年总收入预计达130亿美元,其中,七成来自消费者业务。
除ChatGPT外,谷歌的Gemini、xAI的Grok等AI大模型都有向C端用户收费模式。
不过,国内AI大模型行业的玩法从一开始就跟ChatGPT、Gemini、Grok等产品不同,最开始确实有产品搞收费模式,但很快铺天盖地的免费AI大模型产品就不断上线,AI向用户端收费这一模式即被彻底锁死,大家都只能靠B端收费,而B端收费的规模又上不来,这就导致其收入规模与ChatGPT、Gemini、Grok等产品差距甚大。
豆包、腾讯元宝、文小言、Kimi、DeepSeek等产品在用户端已经做了2年多的“自来水”,但从商业逻辑来看,无论任何产品,最终的目的肯定是要赚钱,没有哪家公司会一直让某款产品一直不赚钱,长期下去,腾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网易等任何公司都耗不起一直免费,很多巨头的新业务一开始说得天花乱坠,怎样免费、多久不收钱,但时间一到,人家照样该收费收费,绝不手软,要么,就从琳琅满目的“牛皮癣”小广告下手,总之,不会一直免费。
电商、游戏、广告一直是互联网行业主要的三大盈利模式,后来的增值服务算是第四大盈利模式,除这四点之外,互联网巨头其实已经很难找到新的盈利点,而这一点落到AI大模型身上,又出现了比较尴尬的局面:是不是现在就开始上各种小广告了呢?可在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一旦因广告的用户体验下滑,用户肯定就跳到别家的产品上去了,因此,用户还能看到这些相对好用且没广告的产品出现。
产品终归还是要赚钱的,怎么办呢?
日前,有网友发现,抖音旗下的AI产品豆包,已开始跟电商结合,用户向豆包输入问题后,豆包的结果页会出现推荐商品并附有抖音商城的链接,用户点击后即可一键购物。
AI大模型在结果中推荐商品和链接,用户直接跳转相关电商页面完成购物,这条链路完成后,是不是意味着AI大模型要颠覆淘宝、京东、拼多多等传统电商模式?毕竟,AI可要比人“智能”多了,说不定用户以后的购物路径是从AI大模型到电商,而不是直接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App上购买。
10年前,创业者们面对遍地是金的互联网行业,确实有勇气说出“颠覆”,但到了2025年,哪怕是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也不敢说会轻易“颠覆”一个主流行业。现在如果有创业公司说“颠覆”,那肯定被人说“互联网黑话”。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不同的产品,在“AI”电商方面的情况并不一样。
豆包:当我向它提问“购买链接推荐”时,其会提示用户选择京东、天猫作为购买渠道,下方会有购买链接,但不知道是不是API调用问题,系统推荐的链接显示“商品过期不存在”,当我继续让其推荐“抖音商城链接”时,系统才会推荐抖音商城链接,而不是网友们提到的,优先推荐抖音商品链接,它需要用户在最基本的聊天交互后,才会推荐相关链接,并且需要进一步跳转到第三方链接才可以完成购物。
Kimi:同样需要在提问时加上“购买链接”,系统才会推送相关购买链接,在我测试的时候,同样出现了API接口不适配问题,当打开系统推荐的链接,出现的商品页与原链接明显不符,且有不少商品都已下线。
文小言:系统会推荐京东自营商品的相关链接,但继续向其提问“抖音链接”和“淘宝链接”时,系统会提示,没办法直接提供抖音商城和淘宝链接,用户需要按照它提示的方法使用。

腾讯元宝:不提供电商链接跳转。
从上面四款产品的测试情况来看,所谓的“AI电商”有些名不副实,或者说,它们的“AI电商”和人们想象的“AI电商”并不一样,如果再进一步考虑具体的效用,那就更显得鸡肋。
首先,接口的调用和匹配度问题。在PC时代,搜索引擎是网站的入口,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互联网公司都不想再受到任何“入口级”产品的掣肘,当年的91无线之所以值19亿美元,很大程度上也是应用商店的“入口”价值导致,但不好意思,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想通了,也别“入口”不“入口”,谁都别想收“过路费”,各做各的,各大App成为“信息孤岛”,彼此互不相通。
没有哪一家互联网公司敢于把自己平台上的数据完全开放给另一家,大家都在防。
也就是说,豆包、腾讯元宝、文小言、Kimi、DeepSeek等任何一家大模型产品,首先要取得淘宝、京东、拼多多的开放,它们愿意把接口给这些AI大模型产品使用,否则,就只会出现断层,即AI大模型推荐用户去淘宝、京东、拼多多搜某某某产品。
第一步要取得接口授权,第二步,要完成链接的准确匹配。在各大互联网公司都视数据位核心资产的今天,要想让它们开放接口,难度还是蛮大的。
其次,“综合考量”的难度。比如,豆包,它是有闭环路径的,豆包——抖音商城,它们之间的接口调用和匹配度不成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正常的用户,他在网购的时候,可能会同时综合淘宝、京东、拼多多三大平台来对比,还有可能会看抖音商城、唯品会、苏宁易购等平台,用户需要“综合考量”,这种情况下,单一闭环的路径就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同理,阿里巴巴旗下的通义也可以直接调用和匹配淘宝的接口,但如果让它给出京东、拼多多、抖音商城的购物需求,它就无法满足。
受各大App是“信息孤岛”的掣肘,AI大模型只能在单平台上实现AI电商的闭环,无法实现多平台的闭环。
还有就是,具体效果问题。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AI大模型产生向用户推荐的商品,更多是基于“过去”的结果,无论它分析了几十条结果,还是一两百条结果,其最终推荐的结果中,是基于“过去”的内容,在某些问题上,大模型这样推荐是没问题的,但在购物需求上,却会产生很大的问题,比如,“手机推荐”,系统推荐的最新产品是iPhone 16系列,而苹果早就出了iPhone 17系列,在华为、小米、一加等厂商身上,也会出现这个问题,它推荐的还是老一代产品,而新产品都出了好几代了,对于用户来说,一个AI大模型产品,让你买前面几代的老产品,那不是纯纯忽悠人吗?
消费者网购时最关注的有两点:一是产品价格,二是保真,如果AI大模型产品只是推荐具体产品型号,其实没什么用,用户更关心的是价格,到底在哪里网购会最便宜,另外一点就是保真,作为真正的消费者,都很难在这两点上做到平衡,AI大模型就可以吗?
无论是淘宝、京东、拼多多,还是其他电商平台,当前的网购环境是非常成熟的,而AI电商,除了在路径上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儿”之外,并无多大用处,因为最核心的还是,“究竟哪里买东西又好又便宜”。
在最理想的状态下,无非是豆包、腾讯元宝、文小言、Kimi、DeepSeek等平台能够比较便利地跳转到具体的网购链接,但究竟有多少人会这样做,又是一个问题,毕竟用户近20年来的网购习惯要想改变,难度不小。
如果说从AI到电商的路径看起来不那么靠谱的话,从电商到AI的路径看起来效果更好,当前用户网购的习惯还是关键词,比如“手机”、“充电头”等。而在AI的帮助下,用户可以有更适合自己的需求描述,比如,“我是一名XXX岁的男性,我身高XX、体重XXX,我想买一件XX颜色的羽绒服,价格在XX元左右,帮我推荐一下。”

当前电商平台还是有点儿“笨”,关键词里输入的明明是“男款”,平台的推荐流里照样出现“女款”内容,这种无效的内容夹在其中,说明平台对词语的理解还有待提升,希望AI能让它们变聪明点儿。
消费者可以在电商平台上用跟“AI对话”的形式来购物,这比常规状态下的购物更精准,效率也更高。
将AI大模型嵌入到电商平台中,而不是在AI大模型平台上嵌入电商链接。
AI大模型靠电商来赚钱这条路,似乎也走不通,去问问卖AI课程的人,不知道会不会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