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破解数十年“电子逸出”之谜,关键在于“量子出口”

IT之家 10 月 29 日消息,维也纳工业大学(TU Wien)科研团队成功解决了一个困扰物理学界数十年的问题——电子是如何从固体材料中逸出的?

研究发现,电子的逃逸不仅取决于能量,还需要找到特定的“出口”——一种被称为“门道态”(doorway state)的量子状态。相关成果已于 10 月 15 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能量并非唯一条件

电子从固体中逸出看似简单:只要获得足够的能量,就能克服材料的束缚。但 TU Wien 应用物理研究所的 Anna Niggas 指出,这一过程长期以来无法被理论准确描述。她形象地解释道,这就像一只青蛙被关在一个顶部开口的盒子里,“即使它跳得再高,也必须精准落在开口处才能逃脱”。

研究人员发现,电子也面临类似难题。当固体受到外界能量(例如被其他电子撞击)时,一部分电子获得足够能量达到逸出阈值。然而,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却长期不符。正如 TU Wien 原子与等离子体物理组负责人 Richard Wilhelm 教授所说:“如果仅凭能量就能决定哪些电子会逸出,理论将非常简单,但事实并非如此。”

例如,不同层数的石墨烯结构虽然拥有相似的电子能级,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电子发射行为,这一现象长期让研究者感到困惑。

门道态”:电子逃逸的关键通路

团队的核心发现是:能量充足的电子并不一定能离开材料,因为并非所有高能量量子态都与外部世界相连。Wilhelm 解释说:“从能量角度看,这些电子已具备自由电子的能量,但它们仍被空间限制在固体内部。”这就像那只跳得足够高却没能对准出口的青蛙。

理论物理研究所的 Florian Libisch 教授进一步指出:“电子必须占据特定的量子态——即‘门道态’。只有这些态与能导向外部的通道强烈耦合,才能真正形成‘出口’。”

Anna Niggas 补充说:“我们首次证明,电子能谱的形状不仅取决于材料本身,还与这些共振门道态的存在与分布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当材料堆叠超过五层时,这些门道态才会出现,为多层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 左二为中国学者 M. Hao,图源:TU Wien

▲ 左二为中国学者 M. Hao,图源:TU Wien

这项发现不仅完善了对电子发射机制的基本理解,也为未来在纳米结构、电子显微镜以及表面科学中的精密测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