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自然很有趣:物种的多样,让相邻两种生物可以截然不同;但趋同演化也在发生——生活在相同环境的生物,即便基因完全不同,仍会长出相似的特征。
如果手机行业是个生物圈,那么一加就是这两种矛盾逻辑的共生体。
自诞生起,一加就很不一样。
它是最早一批高端硬件出海并赢得全球口碑的中国品牌;在 Android 系统碎片化最严重的年代,一加是极少数能提供接近原生纯净体验的国内厂商;它也是最早倡导 CMF(颜色、材质、手感)理念的品牌之一,在「玻璃三明治」盛行的行业里,守着自己的一座山头。

但命运似乎和它开了个玩笑。
自 2021 年起,一加在步步高体系下的独立性逐渐缩减,两个灵魂人物,一个离开创业,一个被集团事务占据了精力;一加与哈苏的影像合作,止步于合同期满,现在看起来更像是 OPPO 的垫脚石;如今的一加仍然是中国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但产品却少了几分「锋利」,和友商愈发趋同。
一加变得更好了,却也更加无趣了。
这就像一段关系进入「七年之痒」——时光磨平了棱角,新鲜感早已消散,但你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初的对方的美好、独特,那种「不将就」的气质,令你着迷和深爱。
问题是——何日君再来?

按当下标准看,一加 15 是台「毫无野心」的手机:
硬件性能中规中矩。命名不带「Ultra」,却硬要宣传得像 Ultra。定价不上不下,缺了冲高的决心,性价比也顾不上。过于纯粹的「电竞旗舰」产品定义,虽然在 OPPO 的矩阵里合情合理,却显得和一加的气质格格不入。
但只要不只盯着参数,你会发现一加 15 真正做对的事,早已刻在表面。
在「原色沙丘」版本上,科技与美学以一种《沙丘》式的史诗感交汇。中框的特殊纹理工艺,与背板的自然衔接,让这款手机拥有近几年里一加最出色、最具新意的握持手感。


它采用了微弧氧化 (micro-arc oxidation),又称为等离子体电解氧化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 技术。
这是一种源自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金属部件加工方法,通过电化学技术将普通金属的表面转化出细密陶器的手感。将金属中框投入电泳池,通上高压电,金属与氧以及电解液中的其它元素,在高温等离子体作用下发生瞬间而强烈的反应,形成一层坚硬却又细腻的氧化陶瓷层,并在过程中着色。
这个加工过程富有艺术性:在高压电通电的一瞬间,即便是很小的一块面积上,数以万计的微电弧闪烁燃烧,如《沙丘》中漂浮的香料,仿佛星宿陨落。


用户无法亲眼看到这个美妙的过程,是唯一的遗憾。但他们可以享受到微弧氧化工艺的所有好处:
不同于传统的阳极氧化和喷涂方法,高压脉冲直接在中框表面上「雕刻」出天然的微晶结果,形成一种独特、非「工业感」的细微纹理。
光线掠过时,它反射出陨石般的不规则光泽。用手摸上去,有着近乎陶瓷的触感——久看不腻、久用如新。


和阳极氧化相比,微弧氧化能够是让膜层硬度极高、耐磨防腐,手感独特。但这种工艺成本高,能耗大,以往只见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设备,以及汽车的核心部件。
而在一加 15 上,微弧氧化工艺首次和智能手机发生结合。材料科技向美学边界的又一次延伸,这是一加工业设计团队坚持了十年的路线。
一加 15 在我看来,证明了这个行业里仍有一群工业设计人员,在用「实用品」和「艺术品」的结合方式看待智能手机。无论这个品牌的命运如何,这群人仍然会记得一加代表什么,在各种地方做着或大或小的「反抗」,坚持一种长期主义的表达,since 2014.


在关于原色沙丘一加 15 的所有讨论中,我看到一句话很喜欢:用最原始的方式,应用最具未来感的科技,这是《沙丘》世界的设定令人着迷的一大理由。
比如虚构的霍尔茨曼力场,能够阻挡一切高速移动的物体,也让《沙丘》中的战争显得原始和充满魅力。
从某种角度,一加 15 的原色沙丘,像是工业的冷峻理性和手工陶器的温度质感相结合,正是这种「原始与未来共生」的具象化体现。

当今的手机市场早已进入一种「完美却乏味」的阶段:一样超大的屏幕,一样至尊的处理器,一样多到数不清,却仍然看不清的像素数……
或许 99% 的人看到一加 15,拿起它的时候往往只会注意上面那几点——但会有拿 1% 触觉、视觉的反馈足够敏感的人,会留意到工艺和设计的存在感,沉默却又大声。如果这个人碰巧是哥老一加用户,那种被 Babyskin、类肤材质养成多年的触觉记忆,会立刻激活。
那是任何纸面参数和性能跑分,都无法量化的愉悦感。


十年过去,一加的命运已经不再完全由自己掌控,但那股「不将就」的精神,依然顽固地留存在产品的某些细节中,无法磨灭。
就像过去大部分一加手机那样,一加 15 无法赢得所有人的喜欢,而是为了哪怕一小撮人能够发自内心地说一句:「记忆里的一加回来了——不对,它好像从未离开。」
也许,这就是一加的「七年之痒」最好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