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27日讯(记者郭松峤)“在6G时代,将实现全域覆盖,支持任何人和任何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及空间通过地面移动通信或卫星通信按需接入,并在两者之间无感知的切换与漫游;实现人机物的场景智联及沉浸式交互体验。”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陈山枝博士在卫星应用大会上表示。
10月25-27日,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中国卫通集团支持的2025卫星应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融合网络与卫星应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其中提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航天产业重要赛道,政策东风劲吹之下,卫星企业如何落子布局?

财联社记者在大会现场观察到,卫星的角色正从提供传统通信的“管道”,演变为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生态的“智能节点”,我国卫星应用产业也在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下蓬勃发展。
中金公司认为,航天产业是当前国际竞争环境下的核心前沿产业,十五五以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产业有望加速发展。
“200G高速链路加密网关” 攻克超高速“加密技术”
据财联社记者观察,2025卫星应用大会汇聚了卫星运营商、设备厂商、终端用户等全产业链资源,相关上市公司也集中展示了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近年来,数据传输“速度”与“安全”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全球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难题。一方面,数据需遵循“加密-传递-解密”的严格路径;另一方面,传统加密设备吞吐量低、耗时高,已成为数据高速安全传输的“性能瓶颈”。
大会展区现场,盛邦安全发布的200G高速链路加密网关引发行业关注。
一位参展行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坦言,在此之前,国内主流设备的加密处理能力仅为40Gbps,国际顶尖供应商的主流设备加解密性能规格也仅为100Gbps。
据盛邦安全现场工作人员对财联社记者介绍,相较于传统加密方案,盛邦安全 200G 高速链路加密网关的3微秒加密时延实现了 300 倍的性能跃升,这一突破源自全国产化的硬件架构设计与算法性能优化。其性能已实现对国际巨头的全面超越 —— 目前已知最快的同类产品是国外公司发布的 100G 加密机,而公司的产品速度达到其两倍。
“这不是简单的参数提升,而是通信加密能力的代际跨越。” 盛邦安全技术负责人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核心性能指标突破之外,产品的核心优势还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全面支持国产商用密码算法,核心算法与软硬件环境 100% 自主可控。二是创新突破点对点隧道局限,基于国密算法构建的群组加密体系已斩获多项专利。三是预留量子密钥分发接入和抗量子算法支持能力,可无缝适配未来量子加密场景,为技术升级预留了充足空间。
聚焦行业痛点:卫星窄带传输成视频应用“拦路虎”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在海洋、极地、偏远地区等场景的深度应用,视频数据的实时传输与高效利用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需求。
然而财联社记者在大会采访行业人士了解到,卫星窄带通信的固有特性 —— 带宽资源有限、传输成本高昂、画质损耗严重,却长期制约着相关领域的数字化升级。
中科通量携产品金刚V高通量智能视频压缩系列产品参展,工作人员通过实景演示、技术解析、方案互动等形式,全面展示芯片级“无损”视频压缩技术如何突破卫星窄带传输瓶颈,为远洋航运、边境防控、应急通信等领域的视频传输难题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据行业数据显示,传统海事卫星单路视频可用带宽常不足100kbps,而1080P高清视频正常传输需2-4Mbps,带宽供需差距达数十倍;部分压缩技术虽能缩减数据量,却伴随分辨率下降、关键特征点丢失等问题,直接影响后端AI研判准确性;同时,卫星通信按流量计费的模式下,卫星通信带宽成本普遍居高不下,长期运营开支压力显著,高成本让高清视频应用难以大规模落地。
“如何在窄带环境下实现视频‘传得回、看得清、成本低’,是整个卫星应用行业亟待突破的共性难题。” 中科通量金刚V系列产品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谈到。
“基于自主研发的RISC-V智能视频处理芯片,我们可实现对原始视频最高近100倍的极致压缩。”现场工程师一边操作演示设备,一边向观众解释技术原理,“传统方案为提升传输效率,往往会强行降低视频分辨率,不仅节省的带宽十分有限,回传后的视频还会因画质受损而模糊,而我们的芯片级方案从硬件底层优化编码逻辑,即使在卫星窄带环境下,也能稳定回传舱室监控、边境巡逻等场景的高清视频。”
在实时演示环节,工作人员将一路1080P现场监控视频通过金刚V智能视频超传产品压缩后,带宽占用量从初始的约 4 Mbps 降至 100 Kbps 以下,传输延迟控制在毫秒级,画面却始终保持流畅。
“以前遇到风暴天气,卫星带宽骤降,视频要么卡顿要么断联,现在有了这个技术,即使带宽跌破100Kbps,关键画面也能传回来。”一位来自航运企业的观展代表现场体验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