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10月20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国家安全机关近期成功破获一起美国针对我国国家授时中心发起的重大网络攻击案件,全面掌握了美方入侵攻击的确凿证据,有效挫败其通过网络实施窃密与渗透破坏的企图。
案件披露,自2022年起,美国利用某境外品牌手机短信服务漏洞,秘密攻击并控制国家授时中心多名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非法获取其中存储的敏感信息。
至2023年4月,美方进一步利用窃取的身份凭证,多次入侵国家授时中心内部计算机系统,持续刺探网络建设与系统架构。
更为严重的是,在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期间,美方动用42款专用网络攻击武器,以国家级攻击力度对我国家授时中心发起多轮高强度渗透,试图进一步入侵我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
国家授时中心之所以成为攻击目标,源于其在我国时间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该中心承担着“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与发播任务。尽管我们日常使用的“北京时间”以东八区区时为基准,但其实际发播源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回溯历史,我国标准时间的传递曾长期受制于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时间于1949年9月28日首次通过广播电台发播。随着国家建设发展,1966年在陕西蒲城开工建设专用授时台,1971年正式启用短波授时,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全国覆盖的陆基无线电授时能力。1980年,陕西天文台迁至临潼,并于2001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成为我国唯一专业从事时间频率研究的国家级机构。
“授时”即通过北斗卫星、长短波、网络等多种技术手段,将国家标准时间精准传递至通信、电力、交通、金融、国防及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确保各系统时钟同步运行。
随着1967年国际“秒”定义变更为原子时制,原子钟成为国家时间体系的核心战略装备。物理学家王义遒曾指出:“在精确打击时代,原子钟的作用不亚于原子弹。”2005年,张首刚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历经15年攻关,于2020年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基准钟,使我国具备了独立校准北京时间的能力。
目前,我国已建立由40多台守时型原子钟组成的连续运行系统,并利用基准钟进行校准,形成既稳定又精准的国家标准时间。自2024年1月起,我国标准时间准确度已跃居全球首位。
精密计时关乎国计民生。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魏栋指出,微小的时间偏差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毫秒级误差可致电网时序混乱、大面积停电;微秒级偏差可能引发国际股市千亿级交易波动;纳秒误差将使北斗定位偏差达30厘米;皮秒误差更可能导致航天器定位偏差数公里,影响深空探测任务安全。
一旦授时系统遭受破坏,将直接影响“北京时间”的安全稳定运行,可能导致通信中断、金融紊乱、电力瘫痪、交通停滞乃至航天任务失败,其危害不可估量。
目前,国家授时中心正在推进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融合光纤与长波授时技术,构建天地一体化的新一代授时体系。该系统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授时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精准度,为国家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更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