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出行高峰,高德地图日活用户数据创下新高。这一成绩背后,于2025年9月10日高调推出的“扫街榜”居功至伟。公开信息显示,该榜单上线首日便吸引了超过4000万用户访问。高德地图试图通过“扫街榜”,以“入口”之姿,切入由美团主导的本地生活服务腹地。
然而,流量的光环之下,争议随之而来。部分用户反馈遭遇“幽灵推荐”,榜单推荐的商户与实际体验存在落差。同时,其基于导航数据的算法逻辑,也被指可能偏向交通便利的“司机食堂”,也引发了关于算法公平性的讨论。
但战局并未就此明朗。在高德地图推出榜单仅11天后,百度地图于9月21日联合美团、携程,上线了“AI去·榜中榜”。与此同时,抖音生活服务则凭借其“心动榜”,在本地生活赛道上,通过内容和情绪价值另辟蹊径。
地图工具不再满足于路线规划,本地生活这个价值万亿的市场,迎来新变量。一场围绕榜单、流量和用户心智的战争已经打响。
风口上的高德扫街榜
在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棋盘上,高德地图的位置一直在变。2025年8月,阿里巴巴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将原有的“1+6+N”模式整合为四大业务集团: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阿里巴巴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以及“所有其他业务”。高德地图被归入“所有其他业务”类别。
在集团明确将“电商”和“云+AI”作为未来3至5年核心战略方向,并持续剥离非核心资产的背景下,高德地图必须证明其战略价值。
压力之下,高德在2025年下半年动作不断。8月4日高德地图宣布全面AI化,推出“Amap 2025”,试图将自身从一个导航工具升级为“全球首个AI原生”的地图应用。依靠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大模型,高德推出AI助手“小高”,意图从被动响应用户指令,转变为主动提供出行生活决策的智能伙伴。
这一转变虽然在技术上有突破,但也使得原本功能简单明了的地图应用变复杂了,引发了部分用户关于产品“臃肿难用”的吐槽。
很快,高德地图于9月10日推出“扫街榜”,试图构建一个“无法刷分”的真实榜单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高德动用了用户行为数据和信用体系。凭借“行为数据+信用体系”的组合拳,高德希望将地图工具从回答“怎么去”的角色,转变为回答“应该去哪”的决策入口。甫一上线,扫街榜就覆盖了全国超过300个城市的160万家线下商户。国庆期间的流量高峰,验证了这一策略的成效。
然而,高光之下,高德地图算法的公平性首当其冲受到质疑。由于榜单评分高度依赖导航数据,那些位于交通枢纽、易于驾车抵达的商铺,在排名上天然具有优势。这导致部分用户批评榜单推荐的更像“司机食堂”,一些品质上乘但位置偏僻或交通不便的“小店”则可能被算法忽略。这种潜在的算法偏见,与高德宣称的“真实反映用户选择”的目标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隐私问题同样高悬头顶。扫街榜的榜单,基于对用户地理位置、出行轨迹等高度敏感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尽管高德在隐私政策中对数据使用进行了说明,但在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将此类敏感数据用于商业推荐,其合规性边界仍需持续审视。
更引人关注的是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高德地图CEO郭宁在发布会上公开承诺,“高德扫街榜永不商业化”。这一承诺,是其在初期获取用户信任、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与之相伴的是大规模的补贴投入,包括价值2亿元的专属到店出行补贴和9.5亿元的消费券。
这种“烧钱换信任”的模式,短期内可以迅速占领用户心智,长期来看,一个没有直接商业化路径的高成本项目如何维持运营,是很现实的问题。外界普遍认为,其长期路径可能是通过为阿里生态内的其他业务(如飞猪、饿了么)引流,实现间接变现。如此一来,扫街榜的成败,不仅取决于自身,更依赖于与集团其他业务的整合效率。如果协同效应不及预期,其“永不商业化”的承诺将面临严峻考验。
国庆期间的推广攻势,究竟是一场改变战局的持久战的序幕,还是一次“闪电战”,仍有待时间观察。
新对手入局,轻模式搅动新战局
在高德以重兵投入本地生活榜单之后,本地生活这块蛋糕的争夺,伴随竞争对手们的快速反应,也进入了新阶段。
9月21日,距离高德扫街榜发布仅11天,百度地图悄然上线“AI去·榜中榜”。与高德试图自建一套封闭的评价体系不同,百度选择了一条更轻量化的“开放联盟”路线。百度地图并未从零开始构建内容生态,而是选择与其战略盟友共享成果。其榜单页面直接整合了美团旗下大众点评的“必吃榜”和携程的“口碑榜”等行业内已建立声誉的第三方榜单入口。在交易环节,用户的餐饮需求会跳转至美团,酒店预订则导向携程。
这种模式下,百度地图扮演了一个流量分发与权威信息聚合的角色。它利用自身地图工具的流量优势,嫁接了合作伙伴多年积累的内容与服务能力,以较低成本和较快速度,构建起对高德的防线。这是一种资本效率较高的策略,但也使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依赖合作伙伴。
考虑到美团自身也在地图领域有所布局,这种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性存在变数。
抖音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手。抖音生活服务的“心动榜”采用了与地图工具截然不同的逻辑。它不以用户的地理数据为核心,而是基于其庞大的内容生态,通过“心动指数”的模型来量化用户的反馈。这个指数综合了用户对相关内容的点赞、评论、分享、收藏等多维度互动行为,重点衡量的是商户能否提供“氛围感”和“情绪价值”,而不仅仅是食物本身。
这种以内容驱动、以情绪为标尺的模式,对当下消费趋势的变化把握更精准。数据显示,2025年上榜“心动榜”的商家,整体交易额增长了30%,榜单的覆盖范围也从40个城市扩张至101个城市,并开始涉足酒店领域,为上榜酒店提供百亿级别的流量扶持。抖音的打法,是从用户消费决策链的最前端切入,通过短视频内容创造消费欲望,这比仅仅通过导航数据提供建议,具有更强的用户心智影响力。
至此,本地生活榜单的战场上,高德地图主打“行为真实”,依赖其难以复制的导航数据构建护城河;百度地图做“聚合”,通过开放合作快速补齐内容短板;抖音依靠“互动行为”,利用其内容分发引擎创造和引导需求。
回到高德CEO郭宁“永不商业化”的承诺,在百度和抖音都有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交易佣金、广告服务费)的映衬下,这一承诺既是优势也是枷锁。它既能帮助高德地图在初期快速建立“可信”的形象,也让其背上了沉重的成本负担。长远来看,高德地图的榜单若要持续,必然需要找到价值兑现的出口。最可能的路径,是成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核心流量引擎,将用户导向生态系统内的其他应用完成交易闭环。
国庆期间的出行高峰,高德地图暂时凭借声势浩大的推广,暂时占领了用户注意力。但长期来看,战局远未明朗。百度与美团、携程的联手,以及抖音从另一个维度的降维打击,都为这个原本确定性较高的战场增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