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9 月 27 日消息,央视网今天发文时下新能源汽车流行的隐藏式车门把手进行盘点,相应隐藏式车门把手近年被车企演绎出各种花样,存在按压、触控、感应等多种设计形式,不过这些看似新颖又高级的开门方式,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此类“设计创新”背离汽车这一交通工具安全第一的本质属性。
▲ 图源央视网
9 月 24 日,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的核心亮点,在于直击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痛点。安全技术要求明确,车门外把手需预留不小于 60mm×20mm×25mm 的手部操作空间,确保救援人员可快速着力;更强制规定,所有车门必须配备机械释放功能,即便断电或碰撞后也能徒手开启。这一要求,有望叫停汽车设计的“炫技竞赛”,让“安全实用本质”得以回归。
央视网表示,征求意见稿只是一个开始。它不仅是对单一零部件的规范,更是给汽车行业设计理念的纠偏 —— 允许探索科技感,但必须有安全兜底;鼓励设计突破,但不能给用户带来不便。
汽车工业设计的进步,从来都不应该是对传统的彻底颠覆,而是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当隐藏式门把手 1952 年首次在奔驰 300SL 上出现时,它只不过是超跑的一项个性化的选择,可如今竟成为了汽车市场竞争的“锚点”和诸多车型的“标配”。如今,这场从门把手开始的设计理念回归,有望引领汽车产业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地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