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发布全新耳机手表,却盯上了 OpenAI 的硬件蛋糕

设计立身

转向 AI

Nothing 这个品牌,在国内市场中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地位:产品力和知名度一大半来自外观设计;一半「国产」血统,但在伦敦成立,也主打海外市场;最主力的手机不在国内销售,我们在官方渠道只能买到耳机

上周,Nothing 将其位于伦敦的设计工作室搬到了深圳设计展上,和那些经典 Nothing 产品设计手稿以及元件一起亮相的,还有两款新产品:Nothing Ear (3),以及首款国行手表,旗下品牌的 CMF Watch 3 Pro 。

和新品一起到来的还有一个信息:Nothing 完成了 2 亿美元融资,本轮融资估值 13 亿美元,公司宣布进入 AI 新阶段。

充电仓能当麦克风耳机

和 Nothing Phone 手机产品不同,两款新品 Nothing Ear (3) 和 CMF Watch 3 Pro,都是可以直接在国内电商平台 Nothing 旗舰店购买的产品。

凭借扎实的音质和降噪能力,以及出众的设计,Nothing 的耳机系列在国内也有着不错的口碑和销量,而这次,他们带来了入耳式新旗舰 Nothing Ear (3)。

虽然依旧延续了熟悉的透明设计和排布,不过 Nothing Ear (3) 在外观上也做出了改变:充电仓的底部和耳机柄都换用了铝合金材质,质感看起来比之前的塑料要更高级。

Nothing 不是单纯为了凹造型才用新的金属材质,本质也是一个追随功能的设计——金属将作为天线增强耳机的信号灵敏度,Nothing Ear (3) 的全新特色功能「Super Mic」麦克风

这是一个 Nothing 为了解决分体式真无线耳机收音质量普遍不理想的情况,所提出的「折衷方案」。

Super Mic 其实就是在充电仓上加了一个麦克风:在佩戴使用 Ear (3) 时,只要把充电仓拿到嘴前,按住充电仓的「TALK」键,就能用充电仓,而不是耳机麦克风进行收音。

据 Nothing 所说,Super Mic 就是为了解决真无线耳机在公共场合通话时,需要用户提高音量说话的问题。经过实测,Super Mic 确实能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中,收音更清晰的人声,相对较小的人声也能很好传输。

问题是解决了,但这个方案的价值还是相对有限的:Super Mic 目前也只能用于通话、语音备忘录(仅限 Nothing 手机的 Essential Space)以及语音助理(iOS/其它 Android 手机)。

它无法像 DJI Mic 等无线麦一样,作为一个拍视频时录同期声的外录设备。而且你必须使用 Nothing 手机,才能用它来单独录制音频文件——这令我们感到遗憾。

因为在设想中,它的典型使用场景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手机为主设备的「轻量自媒体」,可能经常需要临时录制一段口播。用手机录像的话,就没法拿到嘴跟前录音,所以有人会用有线麦,有人会用 DJI Mic 那样的无线麦。

而我们本来应该可以把 Ear (3) 充电仓当成一个无线麦——但它目前还不支持这样使用。目前尚不清楚 Nothing 会不会在未来通过软件更新给 Super Mic 加入通用麦克风能力。

吐槽还没完:我们平时戴耳机出门,都习惯直接把充电仓扔回背包里,如果想在来电话或者发语音时用「Super Mic」,那免不了要一通翻找。

并且,「TALK」按键很容易误触,有时候听着听着歌发现手机语音助手不断唤起,就是因为充电仓上的「TALK」按键不小心被包里的其他物品所挤压了。

Ear (3) 的听感依旧是熟悉的「Nothing」味,解析力不错,低频相对突出,流行歌曲中人声会比编曲更靠后,是这个千元出头价位应有的水准。

如果你不喜欢官方调好的听感,下载一个 Nothing X 应用,就能自己进行调音,也能用其他用户分享的方案。

Ear (3) 的降噪能力也同样属于优秀,虽然略逊色于三年前的 AirPods Pro 2,但已经足够在平时通勤隔绝一些城市噪音。说到底,Nothing 的产品,卖的从来都是设计优先。

子品牌的 CMF Watch 3 Pro 是 Nothing 第一款进入国内的智能手表品牌,依旧延续了品牌的传统,最大的亮点还是忠于包豪斯风格的「设计」。

对比上一代 CMF Watch 2 Pro,Watch 3 Pro 的外观没有太大变化,依旧是圆形的表盘,厚度和尺寸稍显笨重,不少同事都觉得戴在手上存在感相对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CMF Watch 3 Pro 与其说是智能手表,其实更接近一个「智能手环」,它并非搭载 Android Wear,也不能安装非原装支持的额外应用。

CMF Watch 3 Pro 支持血氧、心率、压力这些身体指标的监测,可以追踪 131 种运动模式和睡眠质量。

针对国内用户,CMF Watch 3 Pro 不仅接入百度地图,还适配了包括微信、滴滴、企业微信在内总共 18 款常用中国应有的常驻消息通知。

Nothing 是一家什么公司

在 2021 年选择做手机,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一些想法,因为这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固化的红海市场,头部品牌基本统治了中高端市场,因此 Nothing 最初并不被看好。

结果这 4 年的时间,Nothing 快速扩张,手机、耳机各有两条产品线,还在去年孵化出了一个子品牌 CMF,今年推出了首款「旗舰机」,营收过 10 亿美元,刚刚完成了 2 亿融资。

▲ Nothing Phone (3)

正是因为「中外混血」这种独特的背景,让 Nothing 可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作为一个主要面向海外的品牌,Nothing 背靠的其实还是国内的供应链体系,但更多是在以海外的 Android 思路来打造手机,初期也主要面向竞争不激烈的中端市场。

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老外来说,Nothing 的中端机不仅性价比高,最重要的是有非常独特的设计感和系统体验,一下子在海外手机市场中脱颖而出。

▲ CMF Phone 2 Pro

而在国内也打响知名度后,Nothing 没有马上投身国内手机升级内卷当中,而是推出耳机、手表这些配件产品,这个赛道并不如手机价格敏感,Nothing 凭借出众的设计和音质也有不错的竞争力。

在国内买 Nothing 手机,你会担心它配置不好,系统水土不服,但买 Nothing Ear 耳机,就完全没有这些顾虑。

所以 Nothing 是一家什么公司?

他们做硬件,重视工程学,所以肯定是一家硬件公司。

他们的产品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设计,这几乎就是他们公司的文化和基因,所以我们也觉得它是一家设计公司。

他们从产品、设计到线下、营销都有意去迎合甚至引领流行文化,因此我们也能将它视作一家「潮流」公司。

▲ Nothing 线下店

而现在,他们想要去成为一家「AI 公司」。

对于没有太多大模型技术积累的 Nothing 来说,他们做的内容应该更接近于「AI 应用」以及「AI 硬件」,寻找 AI 的下一个场景。

虽然 Nothing CEO 裴宇认为智能手机更新已经停滞不前,需要一种新的 AI 形态硬件,但他们已经在现有的常态产品上进行了尝试。

今年开始,所有 Nothing 手机都带有一颗「Essential」按键,按下就能截图存储或录音,并通过 AI 分析,生成摘要或提醒用户相关事项激活的功能。

▲ 图源:Trusted Reviews

Nothing Ear 耳机则能够快速调用 Nothing 手机里的 ChatGPT 语音模式,直接进行对话交流。

这不仅是把现有的产品以 AI 赋能,也像是把一些初创公司的 AI 硬件想法塞进了产品里,Essential 就和大火的 AI 录音笔 PLAUD 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在渐渐培养 Nothing 用户的使用习惯。

手机市场,已经成为了专属于那些科技巨头的游戏,几乎容不下新生的初创公司;但在 AI 硬件领域,初创公司才是探索的主力军。

虽然目前大部分的 AI 硬件都是「屡战屡败」,但这还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赛道。Jony Ive 的 I/O 公司还没干出什么实绩,OpenAI 就直接豪掷 65 亿美元收购,还挖来苹果二十多位工程师,足以看出 AI 硬件将很快成为下一个争破头的领域。

但 AI 硬件究竟会是一个什么形态,不管是科技巨头还是初创公司,谁都没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这两年大量的 AI 硬件接连亮相,能活下去的屈指可数,改变交互范式的更是仍未诞生。

这既是 Nothing 的挑战,也是 Nothing 的机会。

而 Nothing 的优势,在于靠现有的手机、耳机产品积累了很多产品势能,不仅产品有进一步蜕变 AI 硬件的可能,本身也能说服用户去信任和期待未来 Nothing 推出的 AI 硬件。

Nothing 认为,AI 原生设备能在用户需要时随时可用,能跨模态捕捉上下文,按需生成交互界面,看起来很有可能是一款可穿戴的硬件,成为用户外挂的 AI 大脑。

而既然是外挂的 AI 硬件,那首先得让人们愿意去佩戴才行,至少新生的 Nothing,已经在让越来越多人佩戴上他们的产品了。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