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24日讯(记者 陆婷婷)机器人视觉需求井喷,点燃激光雷达“机载”新爆点。财联社记者从相关厂商处获悉,今年以来,面向机器人领域的激光雷达订单总体呈现增长态势。有业内人士乐观预测,未来的三四年机器人应用或成为继车载辅助驾驶后最大的市场。
激光雷达厂商抢滩“机载”新战场
工信部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37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882.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
一位机器人产业分析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机器人产业爆发性扩张,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明显,智能割草机、无人配送、人形机器人等新场景加速落地,直接拉动激光雷达作为核心感知部件的需求。
“机器人需要各类的传感器去感知周围的环境,人机交互、探知障碍物都需要传感器。”某厂商相关负责人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激光雷达现在应用最广的领域还是在汽车智驾(ADAS);在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主要起导航、定位等作用。
前述机器人产业分析人士表示,相较于深度相机(测距≤3米、误差±4cm),激光雷达具备30米超远测距、厘米级精度、360°无死角扫描的优势,尤其在户外复杂环境(光照变化、雨雾干扰)下可靠性显著提升。
当前“机载”激光雷达赛道已颇为热闹,竞逐者不乏传统“车载”厂商的身影。
上述机器人产业分析人士表示,机器人用激光雷达产业现状总体表现为头部集中化、技术路线分化。“禾赛科技(02525.HK)、速腾聚创(02498.HK)、览沃等头部厂商开始快速向机器人领域渗透。不同品牌根据自身的产品做市场定位,既有依托高性能产品瞄准中高端市场的,也有凭借高性价比优势占据中低端市场的。”
在该人士看来,“未来几年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头部厂商有望持续获得增长红利。”
2024年以来,主要从事汽车智能驾驶感知系统研产等业务的豪恩汽电(301488.SZ),增加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谈及机器人领域的业务,豪恩汽电证券部工作人员对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的财联社记者表示,激光雷达我们有研发团队,但是目前没有量产和定点。传感器方面,公司和智元已经签有合作协议,在供货了。关于未来在机器人领域的规划,该工作人员表示,“主要还是围绕感知系统的产品,像超声波模组、摄像头,可能未来还会向其他触觉传感器去拓展”。
对于多家车载激光雷达厂商进军机器人赛道,上述机器人产业分析人士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需求进入高速增长期,机器人领域成为更具想象力的增量市场被重点关注。二是技术同源与成本分摊,车规级激光雷达的可靠性认证(如抗震、温湿度适应性)可直接迁移至机器人场景,减少重复研发投入。三是对冲车载市场风险,车载市场受车企策略波动影响大,而机器人领域需求分散且增长稳定,可平衡业务风险。
机器人应用市场或将持续增长
今年以来,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需求高增,产业链玩家同台竞技,市场蛋糕分羹不均。
一边是头部厂商占据较高份额,产品“旺”销。根据GGII数据,禾赛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禾赛科技的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总出货量达9.8万台,同比增692.9%,Q2单季出货量同比增速达743.6%。同期,速腾聚创用于机器人及其他领域的激光雷达销量约4.63万台,同比增长420.2%,其中Q2同比增速达631.9%。
另一边,有生产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模组的企业告诉财联社记者,受限于下游客户的量产规模,目前执行订单还较小。
未来,该领域市场潜力仍被看好。据媒体报道,禾赛科技机器人感知业务副总裁刘兴伟透露,预计今年整个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出货量将在30万-40万台,其中禾赛面向机器人市场的出货量将突破20万台。根据速腾聚创相关负责人预测,公司2026年车载与机器人领域的激光雷达出货量将逐步趋近1:1的比例。
根据OFweek预测,2030年,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攀升至280亿元,2024-2030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7.90%。
如若不使用激光雷达,会否有其他可替代方案?
上述某厂商相关负责人向财联社记者举例称,类似特斯拉FSD的解决方案,既不用激光雷达,也不用深度相机,而是使用很多摄像头加上算法,但这种解决方案对数据采集及训练、AI研发团队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苛刻,实施上存在一定难度,而且这种技术路线在机器人领域能否跑通,现在还是问号。
“95%以上的厂商都是用激光雷达和深度相机。”该厂商人士进一步表示,以一个人形机器人为例,它可能会有一台激光雷达加2-3台深度相机,具体搭载的数量要看机器人本身的价值量及其功能。中近距离的导航、避障,加人机交互、抓取等较为精细的操作就会需要3D深度相机。
随着底层技术不断成熟,能实现跨场景作业的机器人正加速涌现。
据了解,奥比中光(688322.SH)可提供的机器人视觉感知产品包括单目/双目结构光、激光雷达、iToF等。该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有的机器人需要在室内外场景切换运行,公司深度相机对温度、环境、复杂光源变化等方面有较好表现。记者问及出货量时,该工作人员回应称,“现在增速还不错,市面上有很多这种服务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都是用了我们这个产品。”
未来3-5年机器人相关视觉产品在性能、成本、形态等方面可能会有哪些革命性的变化?
“一是多传感融合,如激光雷达与深度相机互补,实现“远距探测+近距高精度”的感知闭环;二是成本的持续下降;三是微型化和智能化。”前述机器人产业分析人士分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