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业大降,理财续命:六个核桃母公司,急需给自己“补脑”

当一份“营收净利双位数下滑”的半年报公之于众,养元饮品再次被推上风口。2025年上半年,这家以“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广告语响彻大江南北公司,交出了一份上市以来最惨的半年度成绩单。数据显示,公司营收同比下滑16.19%,归母净利润更是锐减27.76%,创下近五年新低。

营收净利双位数下滑背后,曾经无往不利的大单品“六个核桃”显露疲态,公司七大区域收入全面下滑;苦寻多年的“第二增长曲线”依旧迷雾重重,新品尝试收效甚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发投入持续萎缩,创新动能严重不足

吊诡的是,在主营业务节节败退之下,养元饮品却把投资理财玩得风生水起。上半年,投资与利息等非主营收益贡献了净利润的两成以上,为公司财报增色不少,也为其高达84.7%的“豪横”分红提供了底气。

这种“主业失血、副业续命”的模式,不禁让市场发问:一个卖核桃乳的公司,究竟能靠投资走多远?“补脑”的故事讲不下去时,养元饮品是不是最应该给自己“补补脑”?

营收净利双位数下滑背后

养元饮品2025年的这份半年报,几乎每个核心财务指标都拉响了警报。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4.65亿元,同比下降16.19%;归母净利润7.44亿元,同比下滑27.76%。若将时间线拉长,业绩下滑趋势更为明显。与近五年的业绩峰值2021年同期相比,养元饮品如今营收规模已缩水近10亿元,净利润降幅也超过了4亿元。

业绩下滑的根源,被公司直指核心产品“核桃乳销量下降”。这一解释虽然直接,却也暴露了公司“一核独大”的致命弱点。这场销量的滑坡并非局部性的,而是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溃败。财报显示,上半年养元饮品在全国划分的七大销售区域收入无一例外全面下滑。

其中,作为公司营收基石体量最大的华东地区,上半年销售收入从8.91亿元骤降至6.92亿元,同比下滑22.35%;华中和华北两大核心市场也未能幸免,分别下滑10.07%和19.63%。西北东北市场,下滑幅度更为夸张,分别达到了惊人的36.62%和40.64%。唯一微降的西南地区,也仅仅是守住了不失两位数下滑的底线

渠道也呈现出类似的疲态。 作为公司命脉的经销渠道,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18.52%,从27.33亿元降至22.27亿元。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在经销收入大幅下滑的同时,公司的经销商数量却在净增长。截至2025年6月底,经销商总数为2727家,上半年净增28家。与此同时,公司销售费用也同比增长了3.73%,达到3.3亿元,主要用于广告投放。

更多的经销商、更多的广告费,换来的却是更低的销量和收入。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产品力的严重衰退和渠道效率的低下,传统“大水漫灌”式营销,在如今多元化的消费市场失灵了。

与高企的销售费用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公司持续萎缩的研发投入。上半年,养元饮品研发费用仅为1836.26万元,同比减少11.20%,研发费用率仅为0.75%,不仅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与其庞大的营销投入不成比例。长期的“重营销、轻研发”,让养元饮品的产品创新陷入停滞,只能在“六个核桃”的旧故事里反复打转,无法为市场提供任何新鲜感。

尽管业绩如此惨淡,养元饮品在分红上却依旧“慷慨”。公司计划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合计派发6.30亿元,占当期净利润的84.7%。在业绩低谷期依然进行高比例分红的做法,与其说是回馈股东,不如说更像是用投资收益来维持资本市场的体面。

靠投资理财撑起业绩

在主营的植物蛋白饮料业务上节节败退,养元饮品却在另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投资理财,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当“六个核桃”的故事越来越难讲通时,金融投资俨然成为了公司财报的“第二增长曲线”。

多年来,养元饮品一直在苦苦寻找能与“六个核桃”并驾齐驱的第二大单品,但收效甚微。无论是早前推出的植物奶,还是功能性饮料,都未能激起水花。例如,2023年其植物奶业务营收仅131.49万元,同比暴跌82.57%,在总营收中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6月的业绩说明会上,公司管理层更是明确表示,暂无推出功能饮料、植物氨基酸奶等新品或收购新品牌规划。这几乎宣告了公司在短期内已经放弃了通过产品创新来破局的努力。

主业创新乏力,副业投资却搞得有声有色。

「快马财媒」发现,投资收益已成为养元饮品利润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2025年上半年,养元饮品实现投资收益0.88亿元,利息收入0.27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0.56亿元,三项合计为公司贡献了1.71亿元的利润,占当期7.44亿元净利润总额的22.98%。可以说,如果没有这部分“副业”收入的支撑,养元饮品的业绩将更加难看。

养元饮品早已将触角伸向了多个与主业毫无关联高新科技领域。其最近一次引发市场关注的大手笔投资,是在今年4月,宣布旗下子公司泉泓投资斥资16亿元,投资了国内半导体存储领域的龙头企业——长江存储。

这并非孤例。截至6月底,养元饮品通过股权投资的形式,已投资了11家企业,涵盖了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传媒等多个热门赛道,总投资金额达37.99亿元。此外,公司还购买了77.06亿元的各类理财产品,并对外投资了11支私募基金总金额达28.8亿元。

这些眼花缭乱跨界投资,虽为主营业务乏力的养元饮品提供了宝贵的利润补充和现金流保障,但也让其“不务正业”的标签愈发深刻。一家以植物蛋白饮料为主业的公司,其核心竞争力本应体现在产品研发、品牌塑造和渠道深耕上,而非资本市场财技。

用投资理财的收益来粉饰主营业务的苍白,终究是饮鸩止渴。若不能回归主业,在产品和品牌上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补脑”,那么再高明的资本运作,也无法阻止其被市场抛弃的命运。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