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减亏”财报背后:优刻得的AI豪赌与“中立云”的生存困境

文 | 马 腾

当一份连续亏损五年的企业财报,能让人读出“苦尽甘来”的意味时,这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行业变局与公司战略的剧烈转向。2025年上半年,顶着A股“云计算第一股”光环的优刻得(UCloud),交出的正是这样一份答卷。

AI大模型催生的澎湃算力需求下,优刻得营收重回增长轨道,亏损持续收窄,毛利率指标更是大幅改善。通过严苛的“降本增效”和聚焦高毛利的智算业务,优刻得似乎终于找到了在巨头环伺的云计算市场中,一条通往盈利的“窄门”。历时数年重金投入的乌兰察布和青浦两大自建智算中心,也开始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

然而,连续五年的亏损,已累计吞噬近20亿元的净利润。在公有云主战场上,优刻得的市场份额持续被阿里云、腾讯云等巨头蚕食,生存空间日益逼仄。在资本市场,2025年初AI概念一度将其股价短暂推向高潮,但随后的大幅回落和股东减持,依旧透露出投资者对其长期价值的重重疑虑。

持续亏损中的“一线生机”

要理解优刻得的现状,必须深入其核心财务指标,在连续的亏损中,寻找转机的积极信号。

经历了前几年的营收下滑后,2025年上半年,优刻得的营收实现了正向增长。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正是AI浪潮带来的智算(智能计算)业务爆发。财报显示,以GPU算力为核心的智算产品收入快速增长,有效带动了公司核心的公有云和混合云业务。其中,混合云收入同比增长高达38%,显示出其在服务中大型企业客户方面的成效。

然而,增长的营收并未能立即扭转亏损的局面。自2020年上市以来,优刻得始终未能实现年度盈利。2020年至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额高达19.73亿元。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虽然延续了2024年以来的减亏趋势,但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连续五年的“失血”,对其资本实力和市场信心都是巨大的考验。

如果说亏损是优刻得的“旧疾”,那么毛利率的显著提升,则是财报释放出的最积极的信号。公司综合毛利率已从2021年3.36%的谷底,回升至2024年的20.74%,2025年上半年更是进一步提升。

这背后有两大关键因素。其一,是业务结构的优化。公司正战略性地将资源向以智算为代表的高毛利业务倾斜,同时收缩或砍掉利润微薄的边缘云等业务。

其二,也是更根本的原因,是自建数据中心(IDC)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过去,优刻得严重依赖向电信运营商转售IDC资源,高昂的带宽和机柜成本是其毛利率低下的核心症结。随着公司在“东数西算”两大国家枢纽节点——内蒙古乌兰察布和上海青浦自建的智算中心分批投产,其对第三方IDC的依赖大幅降低,成本结构得到根本性优化。这两大基地,正从曾经的“烧钱”黑洞,逐步转变为优刻得的核心资产和利润基石。

严格的成本控制与健康的现金流,也展现出经营韧性。从2022年起,优刻得便开启了全面的“降本增效”。销售、管理、研发三项费用均呈下降趋势。尤其在研发投入上,公司在完成核心产品架构的稳定后,通过人员优化等方式,有效控制了支出。

更值得称道的是其现金流状况。财报中的高“收现比率”表明,公司的客户质量较高,回款周期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相对健康。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净利润亏损带来的风险,保证了公司运营的稳定。

被蚕食的份额与被透支的信心

如果说优刻得的内部财务正在出现积极变化,那么其在外部市场面临的处境,则远未到可以乐观的时候。

在公有云的主战场,优刻得的市场份额正被巨头无情蚕食。根据IDC等权威机构的报告,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已形成高度集中的寡头格局。阿里云、华为云、天翼云、腾讯云等头部厂商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且马太效应愈发明显。这些巨头背靠集团强大的生态和资本实力,能够发动毁灭性的价格战,并提供从IaaS到PaaS、SaaS乃至AI模型的全栈服务。

相比之下,优刻得的市场份额则从2015年的4.9%一路下滑,早已被挤出第一梯队,归入“其他”类别。其赖以立身的“中立云”战略,在现实中面临巨大挑战。

所谓“中立”,即优刻得作为独立的云厂商,不从事下游客户的业务,不会与客户产生竞争。这在理论上对电商、社交等领域的客户具有吸引力。但现实是,价格和生态的诱惑往往更大。当巨头云能够提供更低的价格和更无缝的生态集成(如支付、物流、社交接口)时,“中立”的价值主张就显得有些苍白。

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也长期处于透支状态。2020年1月,作为“云计算第一股”,其股价最高曾冲至118元/股,市值突破500亿元。但此后的五年,便是漫长的下跌,最低时曾跌至12元/股附近,市值蒸发超过400亿元。

2025年,受AI火热行情、Deepseek概念等炒作,优刻得股价在短短10个交易日内暴涨177%,一度重回40元/股以上。然而,这场狂欢更像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在股价高位,公司股东中移资本等便发布减持公告,用脚投票。随着炒作情绪降温,公司股价又迅速回落。

AI算力,确实是优刻得最大的机遇,也是其业绩改善的核心。优刻得积极拥抱AI生态,为智谱AI等提供底层算力支持,并完成对DeepSeek等主流开源模型的适配。

但资本市场已经看清,AI算力的竞争同样是巨头的战场。优刻得的AI业务能否形成真正的技术壁垒和规模优势,仍是未知数。一次概念炒作,难以根本性地扭转市场对其五年亏损和市场地位下滑形成的悲观预期。

优刻得的五年上市路,是中国中立云厂商在巨头夹缝中生存的缩影。它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如今借助AI的东风,看到了一丝盈利曙光。但未来AI算力需求能否持续,行业产能会否过剩,都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