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竞逐无人驾驶出租第一城,商业化运营扩围至临港新片区

界面新闻记者 方卓然
界面新闻编辑 庄键

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商业化在上海逐步落地。

在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证正式发放。上海市目前共发放24张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牌照,临港独占14张,成为国内无驾驶人自动驾驶应用的核心试验田。

2025年8月15日,获牌企业之一的上海强生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在临港新片区正式上线运营无人驾驶出租车。

市民可通过预约,在临港主城区体验由强生、享道等运营主体提供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同时,临港新片区已开展主城区到浦东机场的高快速路示范应用,打造浦东机场智慧接驳专线。

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放的首批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仅允许企业上路测试,不可开展运营收费。新牌照的发放,宣告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正式进入示范运营阶段。

这意味着包括智己Robotaxi在内的主驾无人商业化模式将依法落地上海街头。

此次在临港新片区运营的Robotaxi有58个固定上下车站点,覆盖临港主城区高校、办公、商业等,居民可通过“临港出行”小程序点击“致行智联”进行预约。

界面新闻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呼叫信息发出不到一分钟,便有Robotaxi接单。同时,小程序页面会同步车牌号、车辆行驶路径等信息,并提醒乘客在站点等候。不久后,一辆白色涂装的智己L7轿车在记者面前缓缓停下。


临港新片区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摄影:界面新闻记者方卓然

与一般出租车不同,乘客只能坐在后排。在副驾靠背上,有一个加装的显示屏。记者坐在后排系上安全带,在显示屏上输入手机后四位确认身份,点击屏幕上的“立即出发”,车辆便打开转向灯,方向盘自动转向,车子也开始前进。

强生出租智能网联项目现场管理人员对界面新闻表示,正式运营期间,Robotaxi起步费为5公里16元,超出部分按照每公里4元计费,没有其他收费项目。

此次开放运营的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依托了临港新片区完善的政策体系与场景布局。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数据处无人驾驶业务干部马立印对界面新闻表示,临港新片区推动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上海市浦东新区无人装备创新应用规定》两部立法落地,在全国率先出台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及无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细则,并发布创新应用申请指引与车身标识、安全员培训两项管理标准,构建起全国首个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体系。

“我们建立了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交通监管平台,所有创新应用车辆统一纳管,可实现线路审批、异常报警、应急处置等功能。”马立印表示,同时依托工作专班开展安全抽查,及时解决运营问题,为无驾驶人服务保驾护航。

马立印透露,在场景建设方面,临港新片区已实现386平方公里产城融合区内245条道路、551.7公里自动驾驶道路全域开放,累计为22家企业的364辆车提供测试、示范应用服务。

此次开放的14辆无驾驶人运营车辆(10辆出租车、4辆重卡),均持有上海市无驾驶人路测牌照,其中出租车基于智己车型打造,由赛可与强生、赛可与享道两大联合体运营;重卡则聚焦“一桥一站一港”集装箱转运,在东海大桥、阳山深水港等区域开展闭环作业。

“车上没有驾驶员,但远程有安全员实时待命,遇紧急情况可远程接管车辆。”马立印解释道。市民体验的出租车服务,覆盖临港主城区核心区域,后续将结合运营情况逐步拓展范围。

此外,临港还在智能公交领域开通通勤线、高校线、医疗线等定制班线,实现“上车即入校”、“上车即入院”;在高快速路场景,正推进临港主城区至浦东机场的示范应用,探索与酒店、景区的商业化合作路径。

“我们将围绕产业、场景、制度联动,持续完善政策标准,推动运营规模化、商业化,为自动驾驶产业发展提供‘临港样板’。”马立印表示,临港新片区还将深化“产业-场景-制度”三联动机制,发挥政策上的先行先试优势、应用场景覆盖上的全场景优势,持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标准体系。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