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云大厂,在机场打起来了!

划重点:

1、云计算的战火已经烧到了机场。在北京首都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枢纽,阿里云、百度智能云等AI云厂商,几乎包下了所有核心广告位:阿里云希望抢AI云心智,百度智能云强调AI落地行业

2、在云厂商里,谁在AI上押注更坚决,谁的增长就更快。这个规律也在企业端不断被验证。谁越早拥抱AI,越快完成能力迁移,谁就越可能在新一轮技术周期中实现结构性增长。

3、面对复杂的AI云市场企业在选择AI云合作伙伴时,需要关注,其是否具备大规模、多行业、多场景落地经验,是否能在复杂业务系统中交付稳定可靠的AI能力。

4、AI真正落地,关键在于构建起全栈AI云基础设施。而全栈AI云基础设施,正在成为企业迈向智能化最重要的基建底座。

5、作为国内AI云的两大头部玩家,百度智能云和阿云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趋势。其中,百度智能云的机场⼴告展示出其⼼⽬中最佳基础设施打造者的标准:⻓期深耕技术,有丰富的⼯程落地能⼒,有全栈AI云基础设施,是更多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选。

最近出差途中,重点君注意到,AI云的战火已经烧到了机场。

作为To B厂商重要的线下触达场景,AI云领域在机场的广告投放明显升温。在北京首都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等枢纽,阿里云、百度智能云、华为云、京东云、中国移动云等厂商,几乎包下了所有核心广告位。有的主打大模型,有的推广智能体,还有的展示产业落地合作案例。

AI和大模型的兴起,正让各行各业重新燃起增长预期,云厂商也顺势加码投放,争夺用户、抢占心智。机场广告最大价值在于高频触达商旅人群,尤其是具备采购权的政企客户。这段时间,机场几乎成了AI云的展览馆。

不同厂商的广告牌文案,也透露出各自的战略倾向:

阿里云:“AI就用阿里云;通义大模型|开源开放 全球领先”;

百度智能云:“AI落地就用百度智能云;连续6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领先;

不难看出,阿里云希望抢AI云心智,百度智能云希望守住AI云心智,并强调AI落地深。不同路径,不同打法,AI云的战争日趋白热化。

企业越早拥抱AI,业绩增速越快

过去十年,中国人工智能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演进:从以识别、分类为核心的“判别式AI”,迈入以生成、交互为特征的“生成式AI”。早期的“AI四小龙”,靠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等技术起家代表了一代AI技术公司。但那个阶段的AI,更像一套工具箱功能彼此割裂,难以系统性地服务企业需求。

转折点出现在ChatGPT发布之后。大语言模型第一次具备了理解人类意图的能力,并在语义理解、推理、逻辑记忆维度展现出跨越式进展。AI开始从能处理规则问题,走向能参与对话、甚至执行任务

随着国产大模型的发展提速,DeepSeek等具备强推理能力、低使用成本的模型快速崛起,不断拉高用户体验上限。到了2025年,AI已经从早期的“能用”阶段,进入到“好用”阶段:从写文案、生成图片,到做视频、生成PPT,再到自动编程、智能客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AI融入业务流程,推动组织重构效率跃升。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点是:AI落地,需要建立在云基础设施之上。云之于AI,就像身体之于大脑——AI的能力边界,受限于其背后所依托的算力、存储、网络等资源配置。换句话说,AI跑在云上,云决定了它能跑多快、多稳、多远。

也因此,ChatGPT发布后,国内各⼤云⼚商相继推出⼤模型,云计算⾏业进⼊⼤模型时代。百度智能云和阿里云是最早全力押注AI的两家玩家。百度率先推出了文心系列大模型,以及对标ChatGPT的大模型产品文心一言;阿里紧随其后发布了通义千问,并选择开源开放作为差异化战略。

我们观察到:在云计算行业里,谁在AI上押注更坚决,谁的增长就更快。IDC数据显示,2024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同比增长17.7%,创下两年来新高。今年一季度,阿里云营收同比增长17.7%;百度智能云更是以42%的同比增速领先同行,成为国内少数实现正向飞轮的云厂商之一。

这个规律也在企业端不断被验证。谁越早拥抱AI,越快完成能力迁移,谁就越可能在新一轮技术周期中实现结构性增长。比如,银行通过大模型重构客服和风控流程,制造企业引入智能质检和Agent辅助研发,零售、电商用AI优化供应链与营销节奏……AI已经成为一项决定企业效率、营收和利润增速等核心经营结果的底层变量。

如果说过去十年的问题是“要不要转型”,那么今天的问题是“如何更快转型”。

这是一道必答题。但是到了具体执行层面,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企业主首先需要想清楚:面对复杂的AI云市场,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AI云伙伴,来实现智能化转型?

落地才是检验AI云的唯一标准

大模型浪潮已经持续近两年,爆款C端应用仍未出现,移动互联网时代APP热潮也未复现。原因并不难理解:大模型真正的价值,不在C端消费级场景,而在于千行百业的一个个具体业务场景里。

AI正在重构企业的底层能力,而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企业选择AI云合作伙伴时,通常需要考虑有三个核心标准:

其一,绝对稳定可靠。对企业来说,业务连续性是底线要求。核心系统哪怕宕机半小时,可能意味着生产线停摆、交易中断甚至数据丢失,后果不堪设想。

其二,深度理解业务。AI不能“通用落地”,需要嵌入到金融、制造、医疗、政务等垂直场景中。每个行业都有独特的know-how,AI云厂商必须深度理解企业业务,像顾问一样顾问,提供贴合业务流程的深度解决方案

其三,交付解决方案。本质上,企业购买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用AI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电力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是电网安全、负荷调度、供电配置等问题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的模型调用。

什么样的云厂商能满足以上标准呢?技术和价格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工程化能力。企业需要关注所选择的AI云厂商,是否具备大规模、多行业、多场景落地的经验,是否能在复杂业务系统中交付稳定可靠的AI能力。

以百度智能云为例,最新上刊的品牌广告中写道:“专注AI云十年;昆仑芯+百舸GPU云+文心家族+干帆大模型平台=面向智能时代的全栈AI云基础设施;中国市场大模型中标数量金额双领先”。

从过去披露的信息来看:

第一,百度是国内最早提出AI云概念的云厂商之一,具备从芯片到模型的完备AI技术能力;

第二,百度智能云也是最早喊出“云智一体”的,强调AI能力要与行业深度融合,推动落地。从过去几年数据来看,还是牢牢守住了中国AI公有云市场份额第一的身位;

第三,百度智能云最早推出了国内大模型平台千帆,并在此之前,也一直在强调AI全栈基础设施。公开数据显示,其在中国大模型中标数量与中标金额双双领先。

百度智能云的工程落地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已在多个行业大规模验证。从高频的公开资料来看,百度智能云已服务65%的央企客户,TOP15的新能源车企、半数以上游戏厂商都跑在百度智能云上,并广泛支持政务、制造、能源等多个行业企业开展AI创新。

⽽阿⾥云的⼴告,则更加聚焦其AI云的定位和领先的开源模型。开源策略为阿⾥云构建了庞⼤的开发者⽣态,阿⾥云正以算⼒⽹络为基座、开源模型为引擎、场景创新为突破⼝,构建“基础设施-AI平台-商业落地”的协同体系

落地关键在于建构全栈AI云基础设施

AI落地背后关键在于构建起完善的全栈AI云基础设施

“全栈”是一个源自计算机领域的专业术语。在AI时代,计算架构从传统的“芯片—操作系统—应用”,演进为“芯片—框架—模型—应用”四层架构。

以百度为例,其是国内极少数具备全链条自研能力的科技公司,覆盖从底层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到大语言模型,再到行业和C端应用。

全栈自研带来的最大优势是能够进行端到端优化,使AI系统更加高效、稳定、安全,也降低了企业使用门槛和成本

具体到云计算层面,AI云厂商需要构建起从算力平台、数据服务平台、模型开发平台,到部署平台的完整AI云基础设施。

全栈架构可以支撑企业从模型训练到业务接入的全流程需求。同时,拥有全栈能力,也意味着能服务多样需求、适配复杂场景。

比如,在传统制造、金融、政务等数据质量不高、预算有限的行业,全栈 AI云 厂商 能以更低的成本完成模型微调和部署。在安全性和自主可控性要求极高的国央企场景,全栈 AI云 厂商 也是完成从硬件到交付闭环 的 唯一选项。

AI落地关键在全栈基础设施,AI云的另⼀个重磅玩家阿⾥云也所⻅略同。AI时代对基础设施的性能、效率要求更⾼,CPU主导的计算体系已快速向GPU主导的AI计算体系转移。阿⾥云从CPU云时代打造“CIPU+⻜天“的基础设施,到GPU时代以AI为中⼼,全⾯重构底层硬件、计算、存储、⽹络、数据库、⼤数据,加速模型的开发和应⽤,阿⾥云也正积极打造⼀个AI时代的最强AI基建。

写在最后

AI正从“技术突破”进入“工程交付”的关键阶段,中国AI云的竞争格局也在加速收敛。未来,这场比赛的核心将回到一个最本质的问题谁能真正把AI落到实处、交付到客户手中。在中国,最终能站在赛道最前沿的,目前看核心的player只剩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等玩家。这是一个持续性竞争,最终花落谁家,要看哪家战略定力更强。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