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派与婉约派(什么是婉约派?什么是豪放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什么是婉约派?什么是豪放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原本是宋词流派的基本划分,逐渐成为我们常用的文学名词。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宋词的边界,但人们可以发现,这种划分并没有成为评价宋词家的权威结论。

“大胆的学校”和“优雅的学校”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派”吗?这还是一个百家争鸣,不能统一的问题。

第一种意见:全盘否定宋词派的存在。施蛰存曾指出:婉约奔放只是作品的风格,风格的形成要靠思想感情。“阎的闲适作品不能无拘无束,国民革命的作品不能婉约。”。

宋朝初期,没有两派思想。所谓的学校,因为有很多人用同样的风格写作,所以很受欢迎,所以可以成为一所学校。东坡稼轩才貌各异,能称得上一派吗? ”

第二种意见:与第一种意见相反,认为不仅宋词有豪放婉约两个流派,而且是从《诗与骚》之后才赋的。例如,周冷佳指出:“韩、魏性格刚强,其精神可为凌云…………………………………………

第三种意见:不要站出来,我觉得学校有两层意思,就是指体裁和风格。宋人虽然婉约豪迈,但都是指艺术风格。

无论是流派还是不同的艺术风格,我们来欣赏一下。什么是婉约,什么是豪放?

婉约含蓄委婉。在词史上,遵循温柔敦厚的风格由来已久。词最初是为音乐歌唱而写的。起初,唱歌的目的是为了招待客人,唱歌的场合无非是你的宫殿和秦楼的楚馆。所以歌词的内容无非是留下思想感情,形成以花间词为代表的“香软”风格。

李煜

优雅学校的四面旗帜:

《爱》(柳永)

《乞丐语》(李清照);

“不恨”(晏殊);

《悲情派》(李煜)

李清照

大胆派: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等北宋文学家,都用“豪放”一词来评论诗歌。

第一个评论“豪放”的人是苏轼。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范仲淹写的《渔家傲下的秋来异景》,是豪言壮语的第一声。

第二阶段,奠基阶段。苏轼极力主张写庄词,想与柳永、曹元冲一较高下。

第三阶段,巅峰阶段。在苏轼之后,发展迅速,成为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伟大成就。

第四阶段,延续阶段。许多诗人继承了辛弃疾的词风。

苏东坡

二、代表性人物

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柳永(约987-1053),崇安(今福建)人。三变之初,排名第七,又名刘琦。王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人称刘为屯田人。因其坎坷的职业生涯和贫苦的生活,他从追求功名转向厌倦官场,沉迷于迷人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靠绿”“轻声吟唱”中寻求寄托。

柳永对慢词的大力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这一制度是词传入刘墉时准备的,为宋词的发展及其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系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唱腔风格,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用通俗的语言刻意表达市民生活的世俗气息。词广为流传,“有井水喝的地方,可以唱柳词”。

代表作:《玉林钟》《望海潮》《赣州八音》。

余凌琳

婉约派第二代表: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早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和年轻女性的生活,多写闺情,透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与相思离别的痛苦。在她后来的诗中,她哀叹自己的人生经历,有时还表现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自己的爱国思想。李清照词在词学领域独树一帜,被称为“婉约派中义安体第一”。他的代表作有《慢声》、《如梦令》、《醉花阴》、《雾灵泉》。

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梅州眉山(今四川梅州)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22岁参加科举考试,闻名天下。后来因“乌台诗案”,黄州被降级;再次东山再起,从官方到院士学士,从八品到三品;二、贬惠州,再贬儋州(即今天涯海角)。生活跌宕起伏,处境越来越艰难。但他不以外在的功过来看待自己生命的意义,而是以自己的精神感受和精神自由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尺度,以豁达、乐观、别致的态度对待生活,以开放、大度的胸怀拥抱现实生活。凭借一首《大江东去·浪淘沙》,冲击北宋词坛,成为“豪放派鼻祖”。

醉时看灯剑——辛弃疾

他的代表作有《水调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

豪放派第二代表:辛弃疾(1140-1207),生于历城(今济南市),字佑安,号稼轩。他出生时,中原被游牧民族占领。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主张抗金。他的文字充满热情,慷慨悲壮,写作力量强大。他表达了对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谴责了当时执政党的屈辱,也有不少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自己成为了“稼轩体”。他们被称为“人中之杰,言中之龙”,与苏轼并称为“苏信”。代表作:《西江月》《破阵》《稼轩长句》

明白什么时候会有——苏东坡

第三,婉约派与豪放派的比较

1.题材范围:《瓶前》《花间》(婉约)和《塞外》《江天》(豪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写伤逝、男女情爱、醉歌、惜春赏花等。

例如:

自古多情,还堪比清秋佳节——陵;

关于你能有多少顾虑?就像一股泉水向东流。——《虞美人的秋月春花是什么时候》

昨晚雨小风大,睡得沉不需要酒精。——《如梦如幻,昨夜风雨忽来》

莫刀不是忘我,而是西风卷,人比黄花瘦。——《醉花吟雾浓云永日》

红藕香。——《一剪梅红藕香玉秋》

事情不是万能的,眼泪先流。——《武陵春晚》

大胆派:题材广泛,突破了爱孩子的狭隘范围,丰富了文字内容,拓展了文字意境。“无意入,无话可说”,山河风光,忆游吟诵事,农家乐风光,吊老与感老,说理与抒怀等。都是用大量的文字写成的。例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念奴娇·赤壁怀古》;

“800里分为主题材,50弦为长城之声”——“破陈同甫之战送强词夺理”;

“明月几时来,对天问酒”——《中秋伴水调》;

“稻花香诉说一年好,蛙声传来”——《夜行西江月黄沙路》。

2.表现形式:切脚创新

优雅的诗人通常更注重词的形式。音节和谐,“字工成法”,情调柔和,意境优雅,“用清丽的文字,写孩子和孩子”。

然而,豪放派不受形式的束缚,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内容的表达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为了反映广阔的人生,苏轼打破了“词必合律”的俗套,将词从音乐奴隶的地位中解放出来。

然而,苏轼并没有完全忽视或不理解旋律,而是因为他“横中出类拔萃,所以在曲调上无法束缚”(见《傅斋漫录》引用的晁补语),以及“豪迈不甘切旋律”(见《历代石喻》引用的陆游语)。苏轼充分发挥词这一独特的语言和文学样式的优势,利用长短句分散的形式,使节奏发生变化,下大力气用词造句;从而达到形式、内容、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在语言上,苏东坡也打破了婉约派的条条框框,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词成词,偶尔也用口语。只要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就敢于用任何语言,从而形成了反映东坡个性的清新、朴实、鲜明的语言风格。

比如“明月什么时候出现?向天空请酒。”——《水调》

“墙内的秋千在墙外,墙内的俗人,墙内的美女笑。”-“最近的花”

等等…..都懂,自然清新,生动准确。

3.表达式:“循环吞吐量”和“吐出”

说到这,不妨引个故事:

秦少游自会稽入京,东坡问何话。秦钜说:“小楼横/

东坡云:“十三字只说楼前骑一人。”

秦文先生走过来,薄云说:“楼上还有一句话说的。”是为“燕子楼空,美女在哪里?空把燕子锁在楼里。”

吴超在此怨云:“说张建叔三句话就封了燕子楼,真是太神奇了!”——据《唐宋朱仙精彩选集》

引用)

这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解释苏轼和秦观,也可以推动两个群体不同的创作特点。

婉约派写风景细腻,音乐形态最佳,修辞华丽,抒情委婉含蓄;而豪放的情景书写则是粗略的,简单明快,没有花言巧语,而抒情则是直白的。具体来说,婉约派在刻画意象方面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尤其是写生技法的运用,能够做到“景难情难”——《六十一言选》,在丰富文字的艺术表现方法方面是一大贡献。抒情的委婉含蓄也有成功之处,可以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优雅美丽,但失去了韵味和昂扬的精神。

苏东坡雕像

而豪放派融写场景、抒写情怀、谈吐于一炉,结构动荡,潇洒自如,产生了一种开放而蓬勃的艺术

艺术境界和风格看似超大胆,非婉约派所能及,但在对人物具体形象和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又似乎略逊于婉约派。

最后,我引用余文宝《吹剑录》中的一段记录:

玉堂日那天,东坡有个好歌手问:“为什么我的字像颜清?”致曰:

“阆中词人,只有十七八个女子,捧着红牙,唱着‘杨柳岸小凤残月’;

学士之言,必是关西达汗,铜琵琶,铁板书,唱《不归之河》。”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婉约派和豪放派不同词风的形象概括和生动阐释。只是从整体风格来说,诗人的作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其实两人都是诗人,作品都是婉约豪放,风格也不单一。比如柳永的《望海潮》和李清照的《渔家傲》风格大胆;

以及苏轼的《江城子》、辛弃疾的《蓝宝石案》等。,有婉约的情怀。

《江城子·正月初一夜梦》——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假思索,刻骨铭心。千里孤坟,无处倾诉凄凉。即使遇见也不应该知道,尘埃,鬓如霜。

夜来了,梦突然回到家,小轩窗前,梳妆打扮。只在乎眼泪。预计每年都会破,月明之夜,短松冈。

蓝宝石案袁:辛弃疾

东方的夜晚,鲜花和成千上万的树木盛开。它刮倒了,星星像雨一样。宝马雕花车遍地都是。潇峰的声音,玉壶转亮,鱼龙共舞一夜。

飞蛾、雪、柳树和金色的光线。笑声和香味。他被搜查了成千上万次。蓦然回首,那人就在那里,灯光昏暗。

下到朱峰池的深处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