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备受瞩目的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已正式收官,但中国企业的影响力含金量仍在上升。
据公开信息显示:今年有700余家中国企业参加IFA展,中国家电巨头们都带着最新的技术和产品齐聚德国柏林。这其中,中国家电品牌的代表之一——长虹,以一场熊猫主题家电全球首秀,吸引了各国观众的目光。这不仅是新产品理念的彰显,更是一场关于品牌、技术与文化的全方位展示。
长虹在此次展会上首次亮相的熊猫主题家电,是以中国国宝大熊猫文化与AI家电创新融合为载体,生动诠释了“中国智造”的东方智慧。这一文化与技术的结合,将中国特有的生态文化符号大熊猫,转化为人人都爱的可交互、可感知的智能生活场景。这不仅是长虹全球化发展的一次新表达,也是中国品牌文化软实力出海的一次新突破。
长虹的全球化远征
谈及全球化,长虹的出海之路是一个分阶段、层层递进的长期战略。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彼时长虹的海外业务主要以产品“走出去”为目标,属于出海的初级阶段。随着国内家电市场日渐饱和,叠加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外部环境变化,长虹开始系统性调整海“出海”策略。
通过在海外重点区域建立本地化团队、渠道和服务体系。长虹依靠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为此,长虹也进一步加大了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布局。
从2017年成立AI实验室,到2023年11月通过自研并融合训练大量专业模型,构建出全球首个基于大模型的智慧家电AI平台“长虹云帆”,再到 2024 年发布全球首款基于自研沧海智能体的AI TV,并进一步将AI技术赋能于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品类,长虹在AI家电领域的技术实力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长虹开始探索“科技+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模式。2023年,长虹成为FIS国际雪联滑雪世界杯德国站官方合作伙伴;2024年11月,进一步牵手国际雪联滑雪大跳台世界杯;2025年9月德国柏林IFA展上,宣布未来三个赛季持续合作FIS跳台滑雪世界杯。
一系列和国际雪联顶级赛事的互动动作,不仅提升了长虹在欧洲市场的曝光度,更将冰雪运动所代表的体育精神,与长虹AI家电强调的“高刷、节能、净透”技术特性形成强呼应,让产品与品牌与用户建立起情感链接。
积极的策略和持续加码,让长虹的海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今长虹在全球建有17个研发中心,22个制造基地,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亿多用户提供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其高附加值产品如全面化的AI家电在海外销量显著提升,反映出长虹产品结构优化的积极成效。
中国家电企业的出海逻辑变了
长虹的出海路径,不是孤例,而是中国家电产业全球化进程的一个典型样本。
过去二十年,中国家电企业出海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OEM/ODM代工为主,依托成本优势为国际品牌供货;第二阶段是自主品牌出海,企业通过并购、建厂、参展等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如海尔收购GE Appliances、美的收购库卡等;第三阶段则是当前正在演进的智能生态出海阶段,企业不再仅输出单一产品,而是以AI、物联网、绿色技术为核心,构建覆盖硬件、软件、服务的全球智能生活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趋势下,家电出海的模式已发生本质变化。传统的价格竞争逐渐让位于技术标准、用户体验与品牌价值的竞争。企业需要具备三大核心能力:一是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在AI算法、能效管理、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二是本地化运营能力,包括合规管理、渠道建设、售后服务等;三是品牌叙事能力,即如何将中国元素转化为全球消费者可理解、可共鸣的品牌语言。
长虹正是凭借这三项能力的协同,实现了出海的加速度。长虹通过在捷克、印尼等地设立制造基地,将国内的制造、技术等能力体系,结合当地情况,进一步优化反哺其国际化。而品牌叙事能力,正是本次IFA展上“熊猫主题家电”所展现的,长虹并非生硬地展现设计符号,而是将熊猫的生态习性融入大牌产品功能之中。
长虹,成功“出海”的中国样本
值得注意的是,长虹的出海策略,几乎是与中国整体制造业升级、数字经济发展以及“双循环”战略深度绑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7%,其中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品成为新增长点。
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以长虹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全球化实践,是企业个体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产业链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长虹的出海历程,从早期的产品出口,到中期的品牌建设,再到当前的科技与文化双融合,每一步都紧扣全球市场的需求变化与技术演进方向。
在IFA展上亮相的熊猫主题AI家电,既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创新表达,也是对智能家电未来形态的一次预热。当一台冰箱不仅保鲜食材,还能模拟熊猫栖息地的生态参数;当一台电视不仅播放内容,还能连接真实的大熊猫保护现场,这种“科技+情感”的融合,正在重新定义家电的价值边界。
今天,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共识,这个过程中面临着大环境的很多不确定性,但技术互通、需求共通的基本逻辑并未改变。中国企业在智能制造、绿色技术、数字服务等领域的积累,已形成不可忽视的全球竞争力。
长虹的实践表明,真正的出海,不是简单地将产品卖到国外,而是以技术为语言、以文化为桥梁,参与到全球产业生态的共建。
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中国企业以类似长虹的方式,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影响”。在全球消费电子舞台上,中国企业的角色已不再是旁观者和追随者,而是规则参与者与趋势定义者之一。
这一转变,既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也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