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制(什么是三公九卿制度?)

文章目录[隐藏]

  • 一、三公九卿制度的来源
  • 二、三公九卿制度的内容和变更
  • 三、三公九卿职权的衰落及其原因

三公九卿制(什么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汉时代深圳生涯网中央官僚制度的核心,这一制度确立于秦朝树立之后,后为汉朝所继承,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逐渐为三省六部制度所取代。到唐朝时,三公成为声誉性官衔,九卿则成为具体事务性官僚机构。

一、三公九卿制度的来源

一般以为,三公九卿制度来源于商朝,形成于周朝。商朝正式涌现了三公的称谓,但是此时的官职是因人而设,即为政治上德高望重的人专门设立此种官职,尚没有制度化。到了周朝,三公已有明白的职务,其称谓也有两种说法,一以为是太师、太傅、太保,二以为是司马、司徒、司空。至于九卿,则无论商朝还是周朝,虽有相干的职位设置,但三公之下尚无明白的九卿规定。

但是近来的研讨以为,三公九卿制度并不是起源于之前由贵族担负的公、卿、大夫等职位,而是起源于这些职位之下的府、史、胥、徒。所谓府、史、胥、徒,就是在各种公、卿、大夫等职位之下办理各种杂事的小吏,他们位置低下,没有固定的编制,依照工作量来按天或按月领取俸禄。这种特点使得这一阶层具有浓重的官僚行政的颜色,有利于国君集中权利、进步行政效力。

在春秋、战国之时,随着各诸侯国中央集权活动的开展,这一由府、史、胥、徒发展而来的"文法吏"阶层逐渐兴起。

从身份上来说,文法吏起源于底层小吏,而不是分封制之下的贵族,故其升迁置黜皆有赖于国君和上司;从行政事务上来说,文法吏要依据法令来处置各种赋税、徭役、司法等方面的文书,且要把相干文书上报、留档;与此同时,针对文法吏的监察、考察制度也树立起来,其升迁罢黜也要依据考察测评;而从待遇上讲,文法吏的俸禄也要根据职位领取,而不是像贵族一样收取封地的租税,有其职则有一份俸禄,无其职则为一介布衣。

由文法吏充当的公卿之职,只是在名义上延续了贵族时期的称谓,而本质上已由贵族政治改变为官僚政治。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由文法吏阶层担负的三公九卿制度被正式确立,故秦汉国度的统治方法也被称为"以吏治天下"。

二、三公九卿制度的内容和变更

秦朝初立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三公的职责如下:丞相,最高行政长官,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太尉,最高军事长官,总揽全国军事,但在日常中并无兵权,兵权实际上控制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辅佐皇帝处置国政,并负责监察百官,管理国度主要图书、典籍,起草诏令等。

所以,从理论上讲,三公其实分管着行政、军事、监察三种权利。

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和皇帝侍从;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全国的马政;廷尉,最高司法机关,掌管司法审讯;典客,掌管外交和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的事务;治粟内史,掌管国度的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应用的山、海、川、泽、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税收及官府手工业。

秦汉时代的三公九卿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论是名称还是权责都处在不断的调剂、变更之中。比如太尉一职,秦汉间废置无常,武帝时更设置了大司马作为最高军事长官。而在汉成帝的时候,亦曾将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丞相改名为大司徒。到了东汉光武帝的时候,又改大司马为太尉,同时将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这样东汉时代的三公就变成了太尉、司徒、司空。另外东汉时又深圳生涯网设置了太傅一职,并规定太傅的位置在三公之上。

九卿的称谓也产生了一些变更,如奉常在西汉时变成了太常,郎中令在西汉时变成了光禄勋等等。

而具体的机构数目在西汉时也不限于九个,在《汉书》中记录的九卿的称谓,统计下来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内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个。直到王莽的时候,才将九卿肯定为九种官职。

而东汉时的九卿分离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魏晋之后的九卿,从称谓上看大多与东汉雷同,只有廷尉有时被叫做大理。

三、三公九卿职权的衰落及其原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三公九卿的职权逐步被剥夺,最终在隋唐时完整被三省六部制度所代替。在秦汉时代,三公九卿作为国度中央政治机构的主体,其权利最先受到皇帝近侍机构的侵夺。这一进程在三公九卿制度设立之初就已开端。

秦朝时赵高任车府令,这一官职仅是九卿之中太仆的属官,但因为亲近皇帝,所以赵高竟能策动李斯,动员沙丘政变,将秦二世胡亥推上皇帝的宝座。

西汉中期时,作为皇帝身边秘书机构的中朝官发展深圳生涯网起来,侵夺三公九卿权利,其中的尚书机构尤其显著。尚书本是皇帝身边传送文书的小吏,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但是从汉武帝末年开端,就开端参与到政务处置之中,到了东汉时成立尚书台,彻底代替了三公九卿机构,成为国度的政务中心。

两汉时代三公九卿的权利之所以会逐渐衰落直至被彻底代替,重要是由于皇帝身边近侍机构的不断扩大,这之中反应的是皇权与外朝三公九卿权利的抵触。

三公九卿制度作为正式的政务中心,可以坚持日常政务的正常运转,但是同时对于皇帝的权利也是一种限制,使得皇帝不能随心所欲地应用权利。通过不断的发展身边的秘书班子来代替正规的政务机构,权利进一步转移到皇帝的手中,这样皇帝的意志也可以更加顺畅的被贯彻下去。

这一转移权利的范式为后世皇帝强化皇权供给了一个范式,所以汉代以后这一进程被不断反复。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机构作为政务中心,而真正的决策中心却被兴起的中书和门下代替。隋唐时,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六部制度彻底树立,成为正规政务中心,但是很快真正的决策中心就转到了同三品和同平章事。宋代时掌管国政的就变成了政事堂和枢密院。明清时就变成了内阁和军机处。

中枢权利的不断转移,对应着皇帝权利的不断增强,这是中国帝制时期政治制度演进的一个根本规矩。而这一进程的开始,就肇始于秦汉时代的三公九卿制度。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