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 特殊关系
- 人类学因素:上帝创造的文明被古人接受。
- 教育家和惩罚者。
- 神经因素:信仰可以刺激人的大脑。
- 奖励神经网络
- 文化因素:信仰是一个可以传播的概念。
- 像猫视频一样广泛传播。
- 为“生存”而战。
什么是信仰?(人类的信仰从何而来?)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有很多人热衷于这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基于过去15个世纪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发起的研究,科学家们终于给出了答案。究其原因,是人类学、神经学和文化因素促使人类有了信仰。
在蒂姆·伯顿的电影《大鱼》中,主人公有这样一句哲学台词:“谈论宗教是不礼貌的,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冒犯谁!”
信不信由你,必须承认,没有其他概念能激起同样高的热情,以至于提到宗教总是显得非常危险。
把神作为一种文化元素来看待、比较、评价和批判。即使被合理解读,也会有人大喊:“这是亵渎!”承认神灵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证明他们对宗教文明和人大有裨益,有人会喊出:“这是劝人信仰宗教!”
然而,宗教信仰仍然值得讨论。无论什么时期,什么文明,什么大陆,信仰总能点燃人们的热情。“科学解释了过去只有信仰才能解开的谜团,让宗教情怀渐渐淡去。”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系教授约瑟夫·亨利克说。
那么,真的有必要指出我们说的是哪个神吗?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想法,但归根结底,他们是相似的。
“库尔特·哥德尔描述的形而上学的神与一神论的神非常相似.”柏林自由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克里斯托夫·本茨·穆勒指出。
但是一神教和多神教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一些不信神的宗教也有相似之处。丹麦奥胡斯大学的人类学家本杰明·格兰特·普利克指出:“那些不考虑‘上帝’的宗教信仰,比如‘因果报应’,具有与上帝相同的功能。中国哲学中的“道”也是如此,可以解释为“道”或“至尊”。
特殊关系
这个不可思议的概念统一了所有的宗教,甚至超越了宗教本身。它的成功源于许多因素,这令人惊讶。
人类学表明,神无疑是所有信仰神的社会的盟友。神经学指出,信念激活大量神经网络,可以刺激整个大脑。心理学认为,信仰是非常独特的,是人类意识中最震撼、最进化、最传播的力量。
正是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多学科背景下,本茨·穆勒开始了他的研究:完美实体的概念不是来自想象,而是来自思维结构。在正式形成之前,“信仰”已经存在,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从此以后,对神的讨论不再意味着否定或接受的信仰,而是承认一种特殊的关系,确认一个人与一种观念的共存——后者的优势在整个共存关系中始终存在。
说到底,信仰基本上可以归结为生物因素:从人类诞生到原始文明出现再到现在,这种关系建立在智人的物种层面。人生来就是要与信仰共存的:不管有没有实质内容,都应该解释它的存在…
人类学因素:上帝创造的文明被古人接受。
人类学研究明确指出,“信仰促进了社会心理的形成,进而刺激了文明的传播”,约瑟夫·亨利克介绍,“相反,文明的传播影响了人类的信仰。”这一规则在美索不达米亚得到了证明。
乌尔成邦遗迹
公元前6世纪末,随着苏美尔文明的诞生,出现了以“众神之王”伊利尔为首的神系。同时,在印度的山谷中,的头上还出现了一个有角的神灵形象,被认为是湿婆的前身。
随后,大量文明诞生,他们都有自己的神。“早期神出现的时间与小部落建立文明的时间重合,绝非巧合。”约瑟夫·亨利克指出。2016年发表相关研究。因此,神可能与大规模社会一起存在。
然而,直到一个大社会的形成,人类才有了信仰。坟墓、祭品和壁画是某种具有象征或神秘色彩的神的化身。早在30万年前,甚至在智人出现之前,它们就存在于人类血液中。
最早的礼拜场所(上图为土耳其的戈贝克力石阵)可能出现在农业诞生之前。每一次祭祀,方圆方圆数百公里内的基督徒都会聚集在这里。
“人们总是参与与超自然现象有关的活动.”本杰明·格兰特·普利茨证实。正是因为人们本能地把自己投射到别人的位置上,为自己的一切行为寻找意义,这种灵性才出现。
“对于每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天气,人们都会想象一个相关的神。面对亲友的离世,人们会幻想死后的世界。”约瑟夫解释道。
2016年,基于系统发育学和信仰人类学的融合,对33个狩猎采集者的研究得出结论,宗教的原型可能是万物有灵论,即万物有灵论。
在不同的文明中,信仰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唯一的神、基本原则、神的体系…
然后可能有冥界信仰,萨满教,祖先崇拜,最后就是上帝。目前已知最早供奉神灵的地方是土耳其的格贝克力特佩,距今已有1.2万年左右的历史。
教育家和惩罚者。
此后,信仰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文明的关键程度也提高了。历史表明,宗教团体对神的信仰随着其规模的扩大而得到加强,这导致一些信仰相对于其他信仰发展得更快。大规模社会崇拜的神往往是强大的教育者,有时甚至是“惩罚者”。
2016年发表的一项全球研究解释了原因。越是被视为无所不知、掌管刑罚的神,信徒就越会帮助自己的成员,即使后者的住处离自己很远,彼此根本不认识。如果没有,众神可能会做出可怕的判断。神灵的力量越大,这种关系就越稳定。
在不同规模的社会中,信仰开明神的社会比例。
恶魔也可能扮演“保护者”的角色:2019年的一项全球研究表明,人们会相信在流行病肆虐的地区存在“邪恶的眼睛”或恶魔,这种信念促使他们采取行动限制病原体的传播。
因此,信仰有利于人类的生存,甚至使其追随者的社会更加繁荣…
神经因素:信仰可以刺激人的大脑。
最近,研究人员利用神经影像技术观察了宗教狂热的影响,发现人脑结构可以促进信仰的繁荣。
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主任安德鲁·纽伯格解释说:“没有专门用于信仰的大脑区域。“相反,当一个人想到神的时候,他使用的是他每天使用的大脑网络。然而,这种使用的强度似乎更高,或者过程是独特的,从而造成了一些特殊的神秘物质正在产生的印象。”
因此,当一个信徒祈祷时,大脑中负责信仰的区域,如前额叶皮层被激活,就好像他在和另一个人说话。此外,信念也有生理效应,西北大学神经心理学家乔丹·格拉夫曼认为,“有些效应似乎真的对健康有益”。他在今年年初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上述神经神学研究旨在表明祈祷能有效缓解疼痛,表现为负责感知的额叶和顶叶活动减少。然而,即使人们不从事任何宗教行为,信仰仍然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
因此,信念可以通过减少与消极思想相关的前扣带皮层的使用,减少人们面对自身错误时的焦虑。当信徒感到有些紧张时,它会起到认知安慰的作用。信念还可以通过影响时间的表征来提高人的自制力:有信念的人在获得未来更高报酬的承诺后,比没有信念的人更倾向于放弃现在的满足感。
奖励神经网络
最后,信仰本身也会得到加强。
2018年美国的一项研究以19名摩门教徒为研究对象,指出当接受圣餐时,奖赏神经网络会被激活。当人们吸毒或发生性行为时,这个网络也会被激活,它会鼓励人们重复同样的行为。
当然,大脑的这些神奇功能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激活,比如冥想和催眠,可以缓解身体的疼痛。
“一个无神论者可能会对莫扎特的音乐会感到不安。在认知层面,这类似于超感官体验。”安德鲁·纽伯格承认,“然而,信念满足了大脑的两个基本需求:维持,即提供与世界和道德相关的概念;而超越,即与超越自我的一切建立联系。”因此,信念是真正的神经促进剂。
文化因素:信仰是一个可以传播的概念。
信仰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还有一个原因是观念的内在力量。
作为一个概念,信仰可以征服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因为它“像一种生命一样”或“像寄生虫一样在我们的意识中繁殖和生存”,这是英国作家苏珊·布莱克摩尔给出的比喻。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模因论。该理论由英国进化化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建立和发展,将自然选择应用于实践和概念,认为每一种文化因素,即模因,都可以通过模仿在个体之间传播。
像基因一样,模因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它们在复制过程中会发生突变,导致概念结构发生一些变化。有害的改变会降低传播率,而有益的改变会提高成功率。所以进化的动力会逐渐选择最有效的模因,最容易传播,尽可能保持最适合的状态。
像猫视频一样广泛传播。
巧妙的类比?“不完全是。”苏珊·布莱克摩尔直言不讳地指出,“模因论解决了人类学中的一些谜团。以无神论为例,当宗教社会的繁殖率高于世俗社会,人类在神经层面更倾向于相信强大的神时,为什么无神论可以进一步扩大?单靠遗传学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模因论可以:因为无神论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模因。”
起初,模因论并未受到重视,但随着模因在网络上的出现,照片、动画、视频的惊人传播力得到了诠释——毫无疑问,猫视频的传播力最强。
在模因论中,神被认为是一种超级模因。因为上帝的概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会本能地想到它。
“如果你看到一块手表,你会想象那里有一个钟表匠。”苏珊·布莱克摩尔解释说:“世界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可以想象神的样子,所以这些有着人类身体,被赋予相似面容和思维的神更容易进入人类意识,正如空 Pareidolia所证明的那样。
这种错觉使我们能够从云或岩石的随机轮廓中识别出熟悉的形状。这个过程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类进化史上非常重要。
我们会寻找眼前所知的事物,比如在云里找到一张脸。而且,在一些现象的背后,人们会想象一个相关的神。
然而,2014年,加拿大的一个研究小组指出,即使是幻觉也会传播!面对一堆用随机图案装饰的树叶,34%的参与者在被告知一半的树叶包含人脸图案时发现了它们。
上帝可以以模因的形式突然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中,作为一个优秀的概念在其中扎根,并在群体中有效传播。这个过程无疑是在不同的地方和时间重复的。
不是所有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民族都相信一个或多个神(蓝色表示信仰)。因此,神的概念自然会在不同的族群中多次出现。
2016年,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对33名狩猎采集者的信仰进行了调查(见上图)。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与万物有灵论等其他信仰不同,神的概念可能并非来自这些族群的共同祖先。
这种模因可能出现在很多地方:在一些社会中,它可能被人们所接受;但在其他社会,它可能永远不会出现,或者可能无法传播。
这是因为模因和生物一样,也依赖于它们诞生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点上,模因论和人类学都同意:没有什么比大社会更适合传播。
“一些文明的成功促使周边文明纷纷效仿。”苏珊·布拉克莫尔(Susan Brakmore)强调,“宗教不仅仅是上帝的迷因,而是一套与奖励和惩罚、地狱和天堂相关的实践活动或概念,以便它们能够永远持续下去。”
为“生存”而战。
那么,未来呢?
“然后是观点与社会的较量:‘我的上帝比你的好’基于自然选择。”苏珊·布莱克摩尔回答道。Meme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比如宙斯变成木星,或者与它的变种共存,比如耶和华和阿拉,甚至完全消失,比如北欧众神的悲惨命运。
像凡人一样,“神”会为生存而战。只有最迷人的神才能继续在人类意识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