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万亿美元悖论:每赚1美元就会亏损3美元

11月1日消息,据androidheadlines分析,一段时间以来,“人工智能”和“AI”一直是科技行业热门词汇。OpenAI 正是这场伟大革命的始作俑者,凭借其 ChatGPT 平台,它已成为人们谈论人工智能时首先想到的名字。但如果一切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呢?如果OpenAI实际上远未盈利,只是在“烧钱”,等待着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财务可持续性)呢?该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ChatGPT无疑激发了全世界想象力。OpenAI的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成为了人工智能未来的代表人物,引领人类走向前所未有生产力创造力时代。大型企业也纷纷向OpenAI投入巨资,该公司甚至改变了商业模式,以寻求更便捷的收入来源。即便如此,所有这些积累的收入或许仍然不够。

根据《地球宇宙杂志的威尔·洛克特最近的一份财务分析报告,OpenAI正处于灾难性的财务自由落体式下滑之中。这家引领变革的公司亏损速度之快,足以让大多数老牌企业都感到震惊。更糟糕的是,它应对这场烧钱大火的方案似乎是用价值万亿美元的汽油来扑灭它。

OpenAI 1万亿美元投资:资金黑洞数学原理

让我们来揭开财务的神秘面纱。据报道,OpenAI在2025年上半年创造了43亿美元的收入。对于一家年轻的公司来说,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问题是?同期,该公司净亏损高达135亿美元。

这不仅仅是四舍五入误差。这意味着 OpenAI 每赚一美元,就会损失三美元。

这将使该公司到2025年每年亏损高达270亿美元。作为参考,这几乎是此前一些报告预测的2026年亏损额140亿美元的两倍。其增长的计算方式更加令人担忧。OpenAI每增加1美元的收入,就要花费惊人的7.77美元。

洛克特直言不讳地描述了这种情况:“这简直是个无底洞。我无法语言形容这有多么可怕。”在任何一家正常的企业里,这样的数字都会触发紧急制动、大规模裁员,以及孤注一掷的生存转型。但OpenAI并非一家正常的企业。洛克特补充道,OpenAI的领导层就好像“完全意识到他们正以每小时100英里的速度一头撞向墙壁,但他们非但没有踩刹车,反而猛踩油门”。

错误的假设上加倍投入

OpenAI并没有转型,而是加倍投入。该公司宣布计划到2030年每年投资约1.4万亿美元用于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OpenAI已与台积电、三星英特尔巨头达成合作协议。

这项投资押注于“越多越好”的理念——构建更大更强大的模型才是实现盈利并最终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途径。但如果目前的运营成本难以为继,未来的成本将高得惊人。

根据行业标准(数据中心每年的运营成本占其建设成本的26%)进行的计算,前景黯淡。到2029年,这项耗资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计划可能会使OpenAI每年承担约6500亿美元的运营成本。

该公司当年的乐观营收目标是多少?仅为1250亿美元。

这笔账根本算不通。“即使 OpenAI 实现了 2029 年 1250 亿美元的营收目标,”洛克特指出,“它每年仍将亏损 5000 亿美元。”

这种挥霍无度的行为本身就足够鲁莽了。而当你了解到OpenAI自己的研究人员所承认的事情时,它就显得极其不理性了。

内部敌人:OpenAI 与其自身对抗

对OpenAI战略最严厉的批评来自OpenAI自身。所有大型语言模型(包括ChatGPT)都面临着一个核心技术难题,那就是“幻觉”。“幻觉”指的是人工智能倾向于自信地捏造事实、来源和答案。正是这一缺陷使得它们无法胜任OpenAI赖以支撑其估值的那些高风险商业和企业级任务

该公司斥资万亿美元进行豪赌,其前提是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解决,也就是增加更多的数据和计算能力

但有一个问题。根据OpenAI 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这种假设是错误的。据报道,他们自己的研究发现,“幻觉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无法通过更多的数据和计算来解决”。

研究人员确实找到了一种名为“主动学习”的潜在变通方法,其本质是需要大量的人工监督来纠正人工智能的错误。但洛克特报告称,他们的结论是“运行此类模型本身成本就非常高……几乎总是由人来完成这项任务会便宜得多”。

该公司斥资万亿美元,押注于一项其自身科学家已证明无法解决的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他们也承认这个问题是该技术固有的。

现实检验:95%的失败率

这种技术缺陷并非仅仅是理论上的,它正在现实世界中上演。尽管媒体大肆宣扬人工智能即将统治世界,但实际情况却是人工智能普遍失败。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95%的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未能为实施这些项目的企业带来任何利润或生产力提升。其他研究,例如METR的一份报告,甚至表明人工智能编码工具实际上会拖慢开发人员的速度,因为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查找和纠正人工智能“有益”的错误。

这就是对炒作的现实检验。虽然一些用于数据分析的小众人工智能工具确实有效,但OpenAI所倡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革命却远未成功。就连用户参与度——任何科技平台的命脉——也出现了问题。甚至有报道称,ChatGPT的使用量已经达到顶峰,目前正在下降。

如果不是为了盈利,那又是为了什么?

如果这项技术存在根本性缺陷,而且财务状况极其糟糕,为什么还要继续投入数十亿美元到一个失败的战略上?

批评人士认为,答案在于激励机制。“他们不是在开发人工智能,”威尔·洛克特说,“他们只是想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利润。”

有趣的是,在硅谷,人工智能公司的估值并非基于盈利能力或产品市场契合度等核心因素,而是取决于数据中心的投入。更多的投入意味着更大的雄心,从而吸引更多投资,估值也更高。

这给高管们带来了一种扭曲的激励机制。像萨姆·奥特曼这样的CEO并不领取传统意义上的薪水,他们的财富与公司的股票估值挂钩。据报道,奥特曼持有OpenAI 7%的股份,如果该公司转型为盈利性公司,他将从中获得100亿美元的收益。这种激励机制鼓励高管们在泡沫破裂之前不断推动公司发展以中饱私囊。此前支持“人工智能热潮”的银行家风险投资家们现在正悄悄地发出泡沫即将破裂的警告。

OpenAI的未来与人工智能泡沫

那么,OpenAI 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盈利的目标现实吗?

数据显示,这几乎不可能。该公司营收增长已经大幅下滑,从2024年的250%骤降至2025年的56%。为了实现收支平衡,OpenAI需要在2030年之前每年实现营收三倍增长。与此同时,其核心产品在95%的商业试点项目中都以失败告终。

这为一场残酷的清算埋下了伏笔。OpenAI在2024年底接受的60亿美元投资者救助计划,只不过是延缓了不可避免的结局。如果不进行迅速而彻底的重组,该公司的发展轨迹指向破产。

但这不仅仅关乎一家公司。OpenAI控制着美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 61% 的份额,并吸收了超过 20% 的人工智能风险投资。因此,基本上,整个行业的风险高度集中在一家公司身上。

当这个泡沫破裂时,绝不会悄无声息地结束。它有可能拖垮整个人工智能行业,甚至可能抹去该领域1927亿美元风险投资中的很大一部分。

这就是OpenAI的核心悖论。这家公司建立在打造超人智能的承诺之上,但其运营却似乎严重缺乏常识。这是一个“贪婪至上,不惜一切代价”的故事,并且正朝着一个将影响我们所有人的结局疾驰而去。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事态将如何发展。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