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编著的《2024~2025年中国传媒科技创新报告——传媒科技赋能媒体主流影响力评价研究》蓝皮书在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25年学术年会亮相,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秘书长段艳文对蓝皮书进行了解读。

蓝皮书显示,人工智能(AI)已成为新闻传媒领域的重要应用工具,在内容生产、多媒体发布、数据挖掘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段艳文表示,新闻媒体的智能化转型已进入深水区——传媒的智能生产体系的构建,已从工具使用转向机制重塑;安全与治理已从理论回应走向体系构建;传媒科技创新从工具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不再单纯追求效率提升,而是注重技术的社会效益与文化责任。
智能体系统成为“共识方向”
2025年7月~8月,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开展了“人工智能赋能媒体主流影响力”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300份。调研显示,96.67%的机构表示“已使用AI工具”。从使用环节看,多媒体内容生成制作、文本内容生产、数据挖掘分析与内容编辑优化成为最主要的应用场景。
在内容生产效率方面,AI技术平均得分达到4.04分(满分5分)。
段艳文表示,蓝皮书显示,AI已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多模态大模型也在重塑媒体的生产逻辑,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本质是打通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数据等多种模态的语义通路,使机器能够理解并生成复杂的视听叙事内容,从而改变新闻内容的生产逻辑与传播生态。
在科技赋能主流媒体影响力评价及提升的传媒科技创新实践中,不同层级媒体机构和科技企业均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亮点业绩。
具体而言,中央媒体率先探索核心技术与规范体系,为全国树立标准;省级媒体承担区域创新枢纽功能;地市级媒体以轻量化智能部署实现基层覆盖。“国家—省级—地市”三级联动,形成了传媒科技创新的梯度格局,既保持了统一标准,又保留了地方创新空间。

着力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蓝皮书中,对主流媒体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段艳文表示,为引导科技向善,主流媒体与研究机构正着力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重点评估技术应用是否弘扬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当前,传媒行业亟须构建科学、透明、可持续的智能传播评价体系,以支撑传媒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建立。
以人民日报社“党媒融观察”AI大模型主题评价体系核心指南为例,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人民日报社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提出的人工智能价值对齐“五有”(有德、有趣、有品、有序、有用)框架以及新闻舆论工作者“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实践基础参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等文件及岗位职责要求 ,从“价值对齐 ”“业务能力”两大维度9项核心指标,对10个国内主流AI大模型开展全方位评测。
解读中国传媒行业创新的问题与不足时,段艳文坦言,传媒科技的产业化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商业化困境,智能系统投入高、产出周期长,缺乏可持续盈利模式。媒体与技术企业的合作多为短期项目,缺乏长期共建机制。
该蓝皮书也对中国传媒行业的创新发展提出建议:共建国家媒体多模态语料库与传媒知识图谱,打造自主可控的传媒大模型。配套国产算力体系,组建算力联盟与开源社区,推动智能体、沉浸传播等前沿技术研发,实现从信息传递到空间叙事的跨越。
(文中图片均为主办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