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租赁,会是万亿赛道的破局点吗?

界面新闻记者 | 徐美慧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与具身智能并行升温的,还有正在加速成形的机器人租赁市场。

当下,机器人产业正呈现爆发式增长。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产量37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高达882.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

市场规模也持续扩大。《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预计,2045年后,我国在用人形机器人将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但目前机器人租赁市场整体仍处于早期萌芽阶段。

在这一万亿级大赛道上,机器人租赁被视作缓解高昂硬件成本的新商业模式。

然而,业内人士纷纷指出,目前行业仍面临“散点化”的痛点,用户诉求难以得到有效对接。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营销服总裁姜青松10月30日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租赁市场的痛点应该是散点化。租赁方不仅要寻找市场需求,还要联系厂家采购机器人;采购后发现机器人功能单一,又需找第三方开发技能……需求方、租赁方、厂家之间沟通极度缺乏,整个行业几乎靠从业者的激情支撑,这是目前整个市场最大的痛点。”

这种碎片化带来的是高度分散的服务和资源,各租赁公司往往独立运营,没有统一平台和内容生态。例如,目前市场上的机器人演出常见的仅是挥手、走路等基础表演,内容高度同质化,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对此,飞阔科技联合创始人李可为向界面新闻等媒体表示,未来要推动租赁服务由单一的功能展示升级为内容体验,将机器人表演包装成灯光、舞美、服装道具一体的完整节目,并探索机器人IP化运营

双方均认为,要解决行业痛点,需要打造集产品、运营和内容于一体的生态平台,而非单打独斗。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

尽管困难重重,业内人士对市场前景依然看好。

姜青松指出,机器人将成为继手机、汽车之后的“最大终端市场”。他认为,目前机器人租赁需求主要来自文娱表演,但随着机器人形态和功能多样化,这种需求将逐步延伸至家庭陪伴、工厂生产等更广泛场景。

借鉴智能手机的经验,他认为即使未来出现“白菜价”机器人,直购普及与租赁、订阅模式仍将长期共存。

“就像手机一样也有租赁,以后租赁和买下来应该都是两种主流的需求”,姜青松说。从智元机器人的观点来看,随着机器人数量的增多、新场景的出现,租赁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打开。

在商业模式方面,订阅制也同样成为热门概念。

姜青松透露,近期机器人产品越来越多地引入订阅模式,“订阅就是月付,类似于租赁。具身智能行业里面,能买、能租都是比较普遍的商业需求。”这一观点也对应了行业对灵活用费模式的期待。

目前,市场上机器人价格出现明显分化:约1米左右的迷你机器人价格低于10万元,约1.3米中型机器人报价在10万–30万元,1.7米左右的大型机器人在30万–50万元区间。不同价格档位对应不同功能,体型越小的机器人动作更灵巧、成本更低,但动手能力和续航相对有限。

这种情形下,短期内订阅、租赁能降低用户成本门槛,而长期看,许多企业仍需通过租赁获取使用体验和增值服务。

为解决上述问题,行业正在联合发力。

10月30日,智元机器人联合飞阔科技、上海电气共同发起成立智元机器人租赁生态联盟,意在构建产品、运营与金融三者结合的体系。

其中,智元提供机器人本体及迭代技术,同时开发内容创作平台灵创;飞阔科技作为联盟的运营方,提供运营支持与市场拓展保障;上海电气则发挥专业金融能力,为零首付、贴息租赁等场景提供灵活资金解决方案。

界面新闻了解到,灵创平台是10月24日由智元机器人发布的0代码、0门槛的机器人内容创作平台,该平台将AI动作捕捉、云端模仿学习与多模态编排能力融合,面向普通用户开放人形机器人内容创作。

无需编程基础、无需专业设备,只需上传一段人类动作视频,用户即可通过灵创平台实现从真人表演到机器人精准复刻的端到端转化。

此外,界面新闻此前获悉,智元下个月计划上线机器人个性化性格定义平台灵心。

姜青松介绍,这两大平台分别专注于机器人动作编排与个性化情绪塑造,降低用户使用门槛,“我们的目标是让机器人易于使用,即使不懂编程的用户也能一键上手。”

飞阔科技则负责租赁业务的运营和内容升级。李可为强调,目前租赁市场还缺乏专业运营,“我们的服务需要更专业化,包括拍摄、剪辑等完整的舞台化呈现”。

李可为指出,机器人投入资金动辄数十万元,是很多中小企业的负担,租赁模式可有效松绑这一门槛,“就像工厂生产有淡旺季,旺季租机器人、淡季退租,比长期雇人或直接购买更灵活。”

在此模式下,上海电气通过融资租赁分担用户成本,联盟也引入“租转售”机制。据透露,未来可能还会出现类似手机市场的“爱回收”或“转转”,以降低资产折旧风险。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

运营效率也是联盟关注重点。

为降低维护成本,智元计划将租赁机器人集中化部署,由专业团队统一维护升级,“我们的维护团队对着一个点就行,机器集中使用后也集中回到一个点,这样对维护和运营成本大有便利。”同时,联盟将建立全国服务网络,通过智能匹配系统对接客户订单与就近服务盟友,减少跨区域运输损耗,提高效率。

安全和风险管控方面,姜青松透露,“我们将会引入很多保险伙伴,保障方案准备齐全。目前租赁机器不会直接发给客户,都是盟友带着机器到现场,有现场保护人员陪同。”这一做法既确保了活动现场安全,也为未来更加成熟阶段的上门配送积累经验。

行业报告进一步印证了市场潜力。IDC发布的《中国AI视觉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份额,2024:大小模型协同,迈向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报告显示,具身智能正加速工业机器人的落地应用,为降低企业使用门槛,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分期、租赁或订阅模式,并配套灵活的维护升级服务,来提升采购意愿和市场覆盖率。

McKinsey分析也认为,高端商用场景对智能服务具有强烈需求,部分高端商务场景愿为智能化服务支付相当于人工成本10倍的价格。

或许,随着RaaS(机器人即服务)理念兴起,全球预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企业通过租赁或订阅方式使用机器人产品。

技术突破也将加速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拓展。姜青松分析,目前本体形态多样化已有突破,交互和运动智能也日趋成熟,这些已率先推动了文娱表演、导览解说、情绪陪伴等市场打开,一旦操作技术进一步进步,更具生产力的场景如工厂自动化、智能安保等将提上日程。

他预测,2026年将成为机器人行业的“认知普及元年”,届时技术和内容双线发力,大量实际应用将涌现。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