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咨询报告:近九成中国受访者经常使用AI工具,但真正实现其价值还需从“部署式使用”转向“重塑式创新”

10月30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最新调研报告《AI工作新纪元:亚太地区的实践与启示》。

报告指出,亚太地区已在AI的探索与采用上展现出全球领先态势。其中,中国的AI采用率位居前列。

BCG董事总经理兼全球合伙人、BCG X中国区负责人吴学霖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成功运用AI与否的“方程式”中,算法与技术贡献约20%,而70%取决于组织对工作方式的重构,唯有让AI融入企业的结构性改变,才可能实现可量化的商业成效。

国内受访者样本:超九成中层管理者经常使用AI

报告认为,亚太地区在AI采用方面已展现出领先趋势。而在中国市场,AI工具的采用率尤为突出,位居全球前列。

图片来源:BCG调研报告《AI工作新纪元:亚太地区的实践与启示》

BCG调研显示,中国的AI采用率位居全球前列,高达8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使用AI工具,远超全球对标水平的72%。

不仅如此,这一使用率在不同的职级均有强劲的数据表现,其中一线员工为81%,中层管理者达到92%,而高管则为72%,展现出自下而上的探索文化及对新技术的接纳和适应能力。

对于这一现象,BCG董事总经理兼全球资深合伙人、BCG X AI亚太区负责人魏杰鸿(Jeff Walters)表示,中国员工对AI的拥抱速度令人瞩目。这股由基层员工推动的热潮,正成为中国AI创新的独特优势。

不过,管理指导方面的缺位,正成为制约企业释放AI潜能的关键因素。

在中国,仅有18%的一线员工表示获得了领导层关于AI使用的明确指导,这意味着企业管理层的战略视野亟待赶上员工快速实践的步伐。此外,多数中国企业仍处于AI工具的部署阶段,仅有极少数企业开始重塑工作流程或调整岗位设计,这也意味着大量生产力潜能有待进一步释放。

与高采用率同时并存的是“影子AI”的风险。报告披露,有58%的员工表示,即便企业不提供支持或批准,他们也会自行使用AI工具。报告中提到,员工自行使用AI工具可能导致企业面临随之而来的安全和合规风险。

吴学霖表示,AI时代的竞争力不在于工具普及,而在于系统性战略运用。当前在中国,感受到高管明确指导的一线员工并不算多,但对岗位安全存疑、担心会被AI取代的员工则显然不少。企业若想释放AI的全部潜能,必须在领导赋能、流程重塑和技能提升上形成全方位布局。

从“部署”到“重塑”,战略转型待加速

AI采用率的增长还带来了另一种隐忧:尽管使用率很高,但是仅57%的亚太地区受访者表示,他们所在企业有相应地调整工作流程以适应AI时代。而在AI采用率领先的全球企业中,这一比例为70%。

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如果缺少此类管理层面的调整,企业的效率提升可能受阻。企业需要利用合适工具并投资于高影响力领域,才能够在日常工作中部署AI技术,重塑相关岗位和职能,打造新产品和服务,从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

数据显示,当前亚太地区企业普遍仍处于AI工具的“部署”阶段,即简单地将生成式AI部署到日常工作中,实现约10%的工作效率提升。

而通过重塑关键职能,工作效率、速度和质量有望实现20%至50%甚至更高的提升。亚太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投资为34%,远低于全球领先企业的51%。

此外,在创新层面,即利用AI创建全新的业务模式,从而创造新的价值主张和收入来源。亚太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投资为23%。

吴学霖指出,中国企业在AI应用上展现出高参与度,但要实现业务实质性收益,需从部署式使用转向重塑式创新。

“如果只是以‘部署’的方式使用AI,生产力提升大约在5%到10%;但如果通过‘重塑’业务流程,生产力提升可达到30%到40%。”吴学霖表示,具体表现可能体现在供应链库存优化、定价决策等核心环节。“这类模式的本质,是从业务目标出发,倒推AI能为组织创造怎样的实际价值。”

吴学霖强调,AI成功的“方程式”中,算法与技术贡献约20%,而70%取决于组织对工作方式的重构。“唯有让AI融入企业的结构性改变,才可能实现可量化的商业成效。”

魏杰鸿补充表示,目前全球范围内真正实现AI价值的企业仍是少数。大约5%的公司在广泛使用AI并处于领先位置;约30%的公司开始看到价值,但距离全面转型仍有距离。他强调,技术演进的速度远快于组织变革,“企业要想把AI从‘使用行为’转化为‘业务成果’,仍需迈过内部转型这道坎。”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