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胥帅 每经编辑:陈旭
机器人是今年市场最火的名词之一,其商业化应用也是行业亟待思考的问题。如今在银发经济的康养领域,它的商业化落地正取得显著成果。
10月29日,“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成都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在现场看到,喂饭机器人、轮椅机器人、药房分拣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在各个展厅中成为观众眼中的明星。
这些机器人大多与人工智能高度“捆绑”。比如一款脑控智能电动轮椅机器人,使用者只需佩戴一个轻便、非侵入式的头戴设备,运用脑机技术便可以控制轮椅。
整体来看,智慧康养机器人背后反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据预测,到2035年前后,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智慧康养机器人将成为科技赋能银发经济的重要方向。
每经记者注意到,本次展演汇集全国100余家智慧养老企业,175款康养赛道机器人产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入驻展演的科技产品涵盖智能睡眠看护仪、陪伴体验机器人、便捷式智能洗浴机、失能失智老人护理设备等。
比如一款喂饭机器人,它有着白色的机械臂,配备黄色的勺子,底座带有操作屏幕,旁边是黄色的餐盒区域,一经亮相便在展会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另一款仿真人形机器人外形逼真,身着浅蓝色服饰,背景屏幕介绍其为 “家庭服务移动仿生人形机器人”,主打提供情绪价值。

云集产品数量最多的展演区域,主要涉及针对银发族医疗康复等刚需保障场景。记者在现场看到了由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自主研发的11款智能康复产品,这一系列产品不仅通过人机交互与数据监测实现了康复过程的科学化管理,更能够依据评估结果生成动态的数字互动训练方案。
“这是远程机器人手术台,我们今年有一个案例,上海医生跨越5000公里,通过操控手术机器人为在喀什的患者实施治疗。”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参展商向每经记者介绍,当时由上海医生在本地操作机器人控制台,通过5G或专用网络,将操作指令实时传输至喀什手术室的手术机器人。现在国外也有远程机器人手术台,但是价格比较昂贵。国内一些优秀企业将手术机器人的成本做到国外企业的一半,但性能已经十分接近。
除了用于康复的机器人之外,每经记者在现场还看到,有人形机器人演奏着一曲《我和我的祖国》。“现在人形机器人在场馆讲解、聊天互动等方面的应用更多⋯⋯人形机器人现在的技术核心还在电机关节的程序驱动,对精度和加工都有很高要求。”相关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

还有一家机器人企业在现场发布了脑控智能电动轮椅机器人。使用者只需佩戴一个轻便、非侵入式的头戴设备,无需动手,也无需出声,仅仅通过“想一想”,就能精准控制轮椅前进、后退、转向。“这背后,是我们成熟的脑机接口AI技术,能将脑电波信号精准转化为指令,实现真正的‘所想即所达’。”布法罗机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代武表示,该产品内置智能感知系统,具备自动避障、陡坡缓降等全方位安全守护功能。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董事长张睿睿在展演中带来了全球首个AI神经网络电子皮肤的研发成果。他表示,这款电子皮肤在性能上实现了多项世界纪录:力测量精度达到0.005牛顿微力识别,感知频率高达1500赫兹,分辨率达到每平方厘米10万个感应单元。这些指标意味着机器人第一次真正拥有了“触感神经”,能够分辨一片树叶的柔软,也能感知一枚硬币的重量。
成都天象含羞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现场发布了产品“含羞草1号”。该公司副总经理郑帅帅介绍,这是全国首款在康养领域辅助失能老人翻身的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养老院、医院等场景,可辅助护工、护士等为需要照护的人士翻身,在保证舒适、安全的同时也能大幅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未来该机器人还能提供查房、照护方案、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郑帅帅说。
成都有打造智慧康养机器人产业的技术与场景优势
每经记者了解到,现在机器人在康养领域的商业化应用程度很高,智慧康养机器人是科技赋能银发经济的重要方向。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据预测,到2035年前后,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
除了上述智能康复产品之外,记者还看到机器人在药物分拣方面的应用。这类机器人主要通过两根灵活的机械指爪,精准抓取、识别并分类各类药品,大幅提升药房分拣效率与准确性。
据参展商介绍,机器人指爪多采用柔性材质,可根据药盒大小、形状自适应调整夹持力度,避免药品包装破损。通过搭配的高清视觉摄像头与AI算法,能快速扫描药盒上的条码、二维码或文字信息,自动匹配药品名称、规格、目的地(如病区、货架),减少人工识别误差。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纪委书记许百涛表示,各地出台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形成全链条支撑,推动机器人健康监测、康复辅助等功能全面升级。在标准方面,2025年我国牵头制定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在应用层面,养老机器人已覆盖居家社区、养老产业头部机构,在居家场景已开始批量应用。“成都凭借自身产业技术与场景优势,正加速打造全国智慧康养机器人产业应用新高地”。
当前,各地纷纷发力智慧康养机器人产业,在这条新赛道上,成都具有众多优势,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就是其中之一。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继2024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规模和企业“双千突破”后,2025年仍保持高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同比增长超35%,人工智能领域企业115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2家,实现了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产业链全覆盖。同时,成都在全国11个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评估中排名前四,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居中西部第一,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本文图片均由每经记者张建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