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重阳节。数字时代,让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网上刷剧、听歌、看戏、购物等,正在成为当今老年人生活的日常。但现实中,让老年人心堵的事情同样也不少:因没有提前网络购票,被景区拒之门外;家里水费、电费、煤气费需线上缴纳,可操作繁琐办不了;不会使用打车软件,导致出行困难……在数字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如何让银发族不被落下,已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民生课题。
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2亿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2%和15.6%。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未来老龄化程度还将进一步加深。
为破解老年人面临的数字生活痛点,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App应用适老化改造。在政策引领下,全国各地在涉及老年人的出行、就医、办事等方面积极探索,3000余家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但不容忽视的是,面对越来越快的数字化步伐、越来越多的数字新产品,许多老年人依然面临“字太小看不清”“操作麻烦搞不懂”等烦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数字社会不仅要速度,更要温度;不仅要效率,更要公平。通过一系列适老化措施,我们可以逐渐把“数字鸿沟”变成“数字缓坡”。
一方面,公共场所应保留传统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技术进步要快,但服务不能“一刀切”。车站、医院、景区、银行等场所,应配置人工柜台,让不会扫码的老人不必开口求人也能办成事。同时,要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证件凭证等传统方式,方便老年人按自己熟悉的方式生活。
另一方面,数字产品应做到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与老年人日常生活高度关联的服务场景中,操作能用两步完成的就不要三步,时限能设置3分钟的就不要设置30秒,有的应用软件甚至可以设置操作简易的“老年版”……我们要通过技术的“弯腰”,让老人“挺直腰板”使用。
当然,老年人也不妨在拥抱数字生活中“迈开步”。再友好的工具也需要用户主动使用,老年人要跨越“不敢用、学不会”的心理障碍,积极尝试使用手机扫码、网上支付、线上预约等方式。同时,社区、老年大学、家庭也应形成合力,帮助老年人掌握数字技能。
每个人都在慢慢变老,都会在前进中放慢脚步。数字社会不仅要建设技术进步的“快行道”,也要留下人文关怀的“慢行道”,为老年人创造更多便利,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数字未来。
(作者 龙跃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