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为内容平台注入新动力

2025年可谓AI+元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惊艳了全世界,也展现了中国人工智能通过底层技术突破,重塑全球竞争格局能力。这一开源大模型也让国内市场活跃起来,各行各业各大公司纷纷接入,其中包括大型互联网公司、云计算公司,也包括各种做内容平台

也因为AI+的趋势结构,各大内容平台的算法升级动作频频。

抖音转向神经网络预判用户行为,小红书上线多元内容调控机制,微博尝试把推荐内容放到首页更显眼的位置……

这些动作背后,有着高度一致的追求:平台正在更努力地,把那些真正有价值、有养分的好内容,推到用户面前。

01

算法必需进阶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流量焦虑的时代,提升分发效率精准度,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不被海量信息淹没,已成平台发展必然趋势。

以推荐算法见长的抖音和小红书,动作最为直接。

3月,抖音总裁韩尚佑在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表示,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抖音推荐系统已经几乎不依赖对内容或者用户打标签,而是通过一系列神经网络计算,直接预估每一个用户对每一个内容的目标行为,比如点赞、关注、分享、评论概率,并挑选出概率最大的一部分内容,推荐给用户。这意味着,算法无需理解内容类型或语义,就能直接预测用户行为。

为了引导推荐系统分发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息,抖音设定和平衡了100多个像“收藏”这样的不同目标,解决单一目标下系统容易重复推相似内容的问题。抖音还加强了推荐系统中对搜索行为的应用,让系统更实时地根据用户搜索兴趣进行调整。

5月,小红书发布“内容偏好调节”功能指南。用户据此能够随时查看自己近7天或1天的内容浏览偏好,并自由调节兴趣标签的推荐强度。

若用户希望一键探索更广泛兴趣,还能使用“探索更多”功能,让兴趣调节“恢复出厂设置”,实现“一键破茧”。

微博作为一个以用户社交关系链为核心构建产品体系的平台,则选择了在算法推荐上加码。

2025年下半年,微博推出新版首页推荐流,聚焦推动文娱和社会热点消费,以及解决垂直内容消费薄弱的情况,满足用户沉浸式连续消费的需求。最直观的变化是,以前用户打开微博,先看到的是关注账号的动态,现在则是推荐页面。

此外,用户点击单条微博后,还会通过微博卡片或四宫格形式,呈现个性化的精选内容延伸推荐。

10月V影响力大会上,微博副总裁曹增辉指出,微博平台已形成的“‘关系流+推荐流+热点三大场景’+视频消费”四大内容消费矩阵,并通过持续优化产品布局,更好地满足用户多元需求,强化产品差异化优势

推荐流上线后,DAU同比提升30%,兴趣内容阅读量同比提升24%,微博还在推荐流产品中加入了基于互动的即时反馈消费内容,在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了同比17%的流量增长。未来,推荐流将被打造为用户核心消费阵地,通过算法提升内容分发效率与规模

需要指出的是,微博优化算法的动作并非简单跟风。

对微博而言,社交关系始终是整个产品体系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在众多社交型内容平台中,微博凭借交织、重叠的传播网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跨领域内容生产与延展能力。这种特性使微博成为少数能够承载多元话题、连接不同圈层的社交平台。

但在当前互联网内容平台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纯粹的社交分发已难以满足用户与创作者的复合需求:用户已逐渐适应并乐于接受推荐内容,既期待好友动态,又不愿错过优质内容;创作者则渴望突破社交圈层限制,让作品触达更广泛受众群体。

因此,微博强化推荐算法的深层考量是,吸纳其他平台算法优势,同时保留自身社交基因,从而构建更加均衡、多元的内容生态

这种融合的趋势并非孤例。微信公众号近期也在内测“朋友推荐”,还有“快讯”“推荐关注的公众号”等模块,位置居于信息流页面的置顶位,比已关注的公众号更靠前。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在弥补朋友圈分享效果减弱的不足,试图通过“间接社交推荐”让好内容流转起来——这种基于社交信任链的拓展思路,与微博2022年推出新版关注流,打通“二度关系”的策略异曲同工。

反过来,抖音、小红书等算法主导的平台,也越来越重视挖掘用户社交关系链的价值。越来越多用户注意到,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经常能刷到朋友推荐过的内容,仿佛大家在“共享同一片网络”,而且在抖音给视频内容点赞后,还可以点击“推荐”,“推荐”后的内容可以被自己的好友看到。

平台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优化自身内容分发机制,正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

02

重注内容价值

除了提升自身效能,平台们这次算法优化,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更容易被发现,无论创作者大小。

比如说,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算法优化,从机制上看,明显更有利于能提供深度价值的内容。一些现象级案例为此提供了印证。

例如高考前夕,北大韦神一条4秒自我介绍视频,24小时涨粉破千万,3天达2400万。

在千篇一律的网红内容中,韦神这种“不讲段子、不卖人设”的真学霸,是一种天然罕见的“内容清流”,而且有高度的权威背书。许多人在评论区留言,希望韦神能够带来不一样的数学知识分享,让更多人领略数学之美。

微博的新推荐流,首先利好中小创作者,它打造的“冷启动→上升→爆款”流量上升机制,为之开辟了清晰的成长路径:新账号将享受一定的新手保护期,优质内容有机会获得推荐流额外200次基础曝光,通过互动数据判定是否进入上升通道;阳光信用良好、无违规记录的账号,随着原创优质内容数量的增加,会在推荐流量中逐级获得流量提升。

也就是说,即使账号粉丝不多,只要内容优质,就有机会突破圈层。这无疑将大大提升中小 V 创作者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做好内容,也能吸引更多新人来微博创作,扩大平台优质创作者的规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头部大V的优势被削弱。

微博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微博新的推荐流并不会影响大V,尤其是头部大V的粉丝分发以及流量。活跃粉丝关系链(铁粉、互关、特别关注、经常关注、新加关注、关注的优质博主等)内容会优先分发,不受影响。

这不仅让头部大V的流量优势得以延续,还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提升“破圈影响力”的机会——好内容可能被推给完全不认识他们的用户。这鼓励头部创作者不仅要维护好核心粉丝,也要持续产出突破圈层的高质量内容。

03

合力创造多赢

算法的持续优化,最终要落到用户体验上。一些敏锐的用户可能已经感受到,自己刷到的信息流里,“干货”和“细粮”变多了。

6月,抖音知名历史博主@以史为鉴 发布最新视频,将明朝两位皇帝故事娓娓道来:“要说明朝在位时间又长,又悠闲的两位皇帝,非嘉靖和万历莫属了。爷爷炼丹修仙孙子不上朝。但就算如此,其皇权也没落下半分……”

在@以史为鉴 的置顶视频中,该博主曾立下约定“从今天开始,我将用10年的时间,讲解历史上的422位皇帝。”

这个看似“野心勃勃”的计划,意外在评论区引发热烈共鸣——“好的,我从今天起就跟你十年”“跟着您倾听”“中国真是太有文化底蕴了”。

当越来越多人愿意停下脚步重读历史、走进传统,背后离不开大数据算法推荐的积极助推。

在算法加持下,这些原本可能被淹没的历史科普内容,被精准推送给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人群。用户的一次点赞、一次停留,都会成为算法识别的“兴趣坐标”,进而推动更多同类内容被挖掘、传播。

微博上不是只有热点内容,昆虫爱好者科普知识破除谣言医生通俗语言解读流行病预防,画师分享绘画过程和经验,模特拆解穿搭技巧……这些兼具专业深度与兴趣广度的内容,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首页上。

比如随手刷新页面,便能看到知名昆虫科普博主@昆虫学小鱼发布的博文:“以身试螂,亲自试验,结合文献分析,彻底粉碎蟑螂爱咬人的谣言。”

在该条博文的评论区,不少网友对该博主严谨的科普精神表示佩服:“小鱼博士为了科普,贡献了自己的胳膊。太厉害了!通过这次科普,我觉得我没有那么害怕蟑螂了,再遇到的时候,我应该会主动出击!谢谢小鱼博士,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蟑螂,这就是科普的力量意义。”

这是不断引导的结果。微博建立了一套以“优质体验、深度互动、内容安全”为三大支柱的内容价值评价体系;与此同时,为配合公域优化,微博全面应用“质量模型”与“热文模型”,以科学评估内容价值,引导创作“好内容”;而且通过AI技术,加强对低质、同质内容的识别与打压,已分别释放21%和12%的流量空间。

可以预见,未来算法将更加懂用户,能够更精准洞察用户需求,提供更个性化推荐;同时,算法也将更加注重内容质量,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推荐优质内容,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这一趋势对创作者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粗制滥造、博眼球的内容,空间将越来越小;唯有坚持高质量、可持续的内容生产,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才能赢得算法与用户的双重认可。

而这场算法变革的终极价值,在于构建一个更良性的内容生态循环:用户能轻松获取真正有益、有趣的信息;创作者凭借优质内容获得成长和回报;平台则建立起健康、可持续的内容商业生态,最终实现用户、创作者和平台的三方共赢。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