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丨纪念杨振宁先生 守护内心对科学那团炙热的火种

每经评论员 徐肖逍

历史的天空,星辰流转。杨振宁先生的离去,让世界失去了一位科学巨匠,但他以超过一个世纪的生命轨迹,为这个国家以及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留下了一团无比珍贵而炙热的火种

这团火种,唤起了国人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自信”。

回望杨振宁先生求学的年代,科学对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是遥不可及的西学,是救亡图存的工具。中国学者往往怀揣着“师夷长技”的紧迫,却少了一份与世界顶级智慧平等对话的底气。而杨振宁先生的出现,以一种石破天惊的方式,打破了这一心理壁垒。

从他与合作者发表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以下简称规范场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根基,到他与李政道先生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斩获诺贝尔奖,物理学的巅峰成就支撑起的显然不只是他本人的自信。杨振宁用事实证明,科学的皇冠并非西方文明的专属,中国人的智慧可以抵达同样的高度。

这团火种的内核在于点燃了国人对科学的“纯粹热爱”。

在功利主义的思维里,科学二字常常被异化为升学、就业、职称评定的筹码,那种源自好奇的惊奇、理解知识的壮美以及探索未知本身的巨大乐趣,反而被遮蔽了。

然而,对科学,杨振宁先生却是这种“纯粹热爱”最鲜活、最深刻的代表。

他的一生,像是一首为物理学之美而谱写的长诗。他曾谈及,物理学存在着“庄严感、神圣感,以及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这种将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感性、哲学的沉思融会贯通的境界,展现的是一种超越任何功利计算的、发自灵魂深处的沉醉与热爱。

他的生命轨迹也诠释了这种热爱。从翩翩少年到耄耋老者,他对物理学的痴迷与探索从未止息。即便在晚年,他仍欣然走上清华园的讲台,眼神清亮、神采飞扬地向年轻学子们描绘物理世界的奥秘与壮丽。

这团炙热的火种值得我们世代接力、小心守护。那么,它的本质又是什么?

首先,它是一种对科学发自内心的探索本能与审美追求。20世纪50年代,宇称守恒定律在物理学界已屹立三十年之久,杨振宁和合作者勇于质疑,通过翔实的实验论证,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杨振宁还长期关注物理学之美,认为这种美不仅给物理学家以美的愉悦,还对他们关键的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这团火种是一种甘于“孤独耕耘”的定力与勇气。杨振宁早在1954年就提出他的最大成果,即规范场论。该理论在当年还受到了权威物理学家的批评,直到近20年后才得到了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可。

最后,这团火种是一种将个人智慧融入人类知识长河的使命感。杨振宁先生晚年毫无保留地回归,提携后进,谋划中国科学未来,正是这种使命感的体现。他知道,这团火种不属于个人,它属于整个文明,需要一代代人接力,才能越烧越旺。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杨振宁先生留给我们的,不是挂在墙上的箴言,而是一种在当下尤为珍贵的科学精神底色。这底色,是在被质疑近20年里依然坚守的执着,是在八旬高龄仍走上讲台时眼中的光芒,是让中国智慧终于站在世界物理学顶峰的确证。

真正的纪念,是让这份遗产在我们的土壤中生根。这份火种的传递,不在宏大的叙事,而在每个朴素的选择里——选择尊重一个问号,选择守护一份寂寞,选择相信思想的价值。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