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国庆节前“被离职”的智谱员工刘峰(化名)向搜狐科技表示。
最近,正在冲击IPO的AI大模型独角兽智谱陷入裁员争议。智谱方面此前就裁员消息回应称,网上不实造谣行为属个例,并表示近目前有50个岗位需求待招。
这种说法遭到了刘峰的驳斥:“裁员和招聘本身不冲突,而且很多岗位开放了很久,基本没有再进人。如果真的在招聘,为什么都不让被裁的员工内部转岗呢?”
搜狐科技从刘峰等离职员工了解到,智谱自7月份以来,Aminer、BigModel、商业化和智谱清言等多个业务团队陆续调整,其中CEO张鹏负责的商业化部门下的产研中心被裁撤。
刘峰透露,目前智谱这波调整陆续减员近百人,其中很多都是9月下旬被突然通知,没有给太多缓冲,不少员工的期权问题也悬而未决。
对前述消息,有智谱内部人士告诉搜狐科技,此次是基于公司战略目标的人员调整,不存在直接解散产研中心,也并未波及这么多人,其所了解的是大概涉及十余人。
对这家公开估值超400亿元的独角兽来说,上市可能是其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但商业化压力也如影随形,裁员无疑是一种降成本的直接方式。
在刘峰看来,这种方式“粗暴且短视”,也是智谱商业化压力的凸显。“今年DeepSeek对智谱的冲击还是挺大的,订单受到了影响。”
显然,智谱的A股之路,伴随着阵痛。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智谱想要在大模型时代赚钱,和上一代AI四小龙一样不易,甚至更难。
裁员波及近100人
刘峰没有想到,在他和团队还在加班忙着做产品和项目的更新时,9月底前一周突然被HR约谈,以公司内部调整为由,成为了被优化的一员。
从约谈到关闭公司账号,再到发邮件解除劳动合同,在智谱近两年的刘峰前后仅历时3天,他对公司的做法至今感到不解。
不少人和刘峰都有类似遭遇,有的拿了赔偿“当天签字、当天走人”,有的以业绩不达标为由被劝退,有的未接受赔偿则被单方面解除合同,已有离职员工发起劳动仲裁。
刘峰透露,智谱这轮调整实际上从今年7月份就陆续开始,目前波及近百人,从智谱最初做的知识图谱平台Aminer开始,到承担智谱一定营收的BigModel(大模型开放平台),都有裁员指标。
“最近这波则集中在商业化和智谱清言团队,很多前面没谈拢的也直接裁了。”刘峰介绍,智谱清言主要是研发算法团队,“至少走了一半”,商业化团队主要是裁撤了产研中心。
搜狐科技了解到,智谱的商业化部门,在今年上半年负责B端的前COO张帆离职后,由负责G端的张鹏统管。内部按业务线划分为央国企(运营商、金融)、泛互联网、国际和分公司,同时设立了产研中心和华北、华东等交付中心作为支持团队。
“这次直接解散了有60多人的产研中心,其中约一半被裁,包括这个中心的负责人,另一半分流到交付中心。”
一位因此被裁掉的智谱前员工介绍,产研中心主要负责智能体平台和MaaS平台,是智谱商业化比较重要的产品线,而且今年上半年整个收入和项目情况都还不错。
“感觉业务发展挺好,但突然就没了,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高层解释原因。”智谱在解除合同上给出的理由是:公司内部架构调整后所在部门及岗位取消,且公司无其它岗位。
不少获得期权的员工或也因此面临损失,智谱给出的方案是按原始价格进行回购。刘峰提到,部分离职员工没同意,这跟当前估值差异太大,“听说公司也请了股权律师来应对”。
搜狐科技了解到,智谱人数最多时超1000人,包括实习生和外包。此次调整前,智谱正式员工约六七百人。天眼查显示,2022年-2024年,智谱参保员工从196人增长到647人。
“核心的AI院和工程院部门,这次基本没动。后续可能还会调整,但应该不会那么粗暴了。”刘峰表示。
业务产品重心调整
智谱突击裁员,除了刘峰等离职员工认为的有出于上市的考虑,还暴露出智谱在业务产品方面重心的变化。
G端和B端是智谱商业化的核心,这是张鹏负责的业务,阿里云前高管陈雪松、飞书前高管吴玮杰在加盟智谱后分别具体负责这两大块。
据智能超参数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智谱中标项目37个,披露金额超2亿元,分布在通信、政务等行业,而北京、杭州两个政务项目金额就占超60%。
不过,从中标项目类型来看,智谱有收敛参与政企市场大模型定制开发类项目的迹象。
不少观点认为,智谱跟原来的AI四小龙的商业模式比较接近,太多的私有化项目,成本太高,商业模式也不吸引投资人。参考常年亏损的商汤,上市后股价长期低迷。
“这次裁撤产研中心,应该也是智谱想慢慢调整定制化项目,产研和研发部门一般都是成本中心,不能带来直接收入。”前述该部门离职员工透露,智谱考虑后续私有化项目的定开部分都转给外包去做,尽可能地把产品交付工作变得标准化,以此降低成本。
张鹏此前提到,智谱的商业模式包括API调用、基于云端的私有化方案、完全私有化的方案,以及软硬件一体化方案等。
面向开发者的API调用最轻量化,是所有大模型厂商都想跑通的模式。智谱此前披露去年BigModel年收入激增超30倍,吸引70万企业和开发者,但还未成为营收主力。
以央国企客户为主的私有化项目则撑起智谱营收大头,但这是脏活累活,AI四小龙就因此陷入商业泥潭。要订单还是要利润?智谱可能需要做出权衡。
智谱在C端也有不少尝试调整。除类ChatGPT产品智谱清言外,智谱今年还推出智能体Auto-GLM、面向海外的Z.ai平台,以及多模态AI陪伴产品动动动物圈等。
去年智谱花钱对智谱清言进行了一波推广,使其一度成为国内月活前五的AI产品,但今年在DeepSeek、豆包、元宝等冲击下增长受限。
据AI产品榜,今年9月智谱请言APP月活712万,国内排名掉到后十,相较去年12月仅增长40万,而Web访问量同期则出现100多万的下降。
多位智谱相关人士表示,智谱不会放弃C端,但智谱清言基本不会再有额外的预算和资源,C端产品优先级将转向Z.ai。
Z.ai是智谱今年4月面向全球推出的AI模型体验平台,智谱还专门在AI院下设立了团队负责该产品。据前述机构,今年9月,Z.ai的Web访问量达346万,不到半年就超过智谱清言的245万。
有智谱员工表示,推出Z.ai主要是考虑到大模型C端产品在国内难变现,海外相对容易,为此不惜花钱买了英文域名,主要面向东南亚、中东等市场。
目前,Z.ai尚未推出付费模式。有观点认为,智谱想去海外赚钱也不容易,因为到了海外会面临ChatGPT、Gemini等头部产品的竞争,对团队也会有不同要求。
刘峰认为,智谱的很多C端产品是为了来验证和优化模型,并不是从用户需求出发,所以智谱想要做出好的产品有难度。
IPO之路还有多关要过
目前,正是智谱上市的关键期。今年4月,智谱开启上市辅导,预计10月完成辅导且在年底前提交招股书。
因此,智谱赶在9月底突击裁员,使得刘峰等不少离职员工都认为,公司为了冲刺上市要做利润,“要用这批员工的利益去换取上市的利益”。
中金公司早前发布的第一期辅导进展报告显示,智谱计划在境内上市。这辟谣了此前智谱计划转向港股上市的传闻,而境内上市基本可以确认就是科创板。
此次的调整为智谱的IPO之路蒙上阴影,而真正的挑战还是在技术和商业化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上市的估值走向。
目前,国内外大模型的技术竞争依然还在持续,意图布局海外的智谱无法松懈。
多位智谱内部和离职员工都有提到,智谱去年为全面对标OpenAI,各种模态模型都在做,资源和精力分散,但今年重心回到基模,包括大语言模型和推理模型。
智谱今年9月底发布的GLM-4.6则重点发力Coding,对标Claude Sonnet 4,号称国内代码能力最强的模型,这也推动智谱在全球大模型排名中有所提升。
但这意味着成本的增长。刘峰透露,智谱主要成本在于算力租赁,今年投入预计将超去年。
公开信息显示,智谱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披露的累计融资超过100亿元,除阿里、腾讯等巨头,还拿到了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多地国资,为智谱提供了一定周期的弹药。
“大模型是个拉锯战,没办法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大力出奇迹,无法一劳永逸。”这种无止境的技术竞赛,也彰显了智谱要上市融资的紧迫性。
在商业化方面,据媒体报道,张鹏此前预计智谱今年的收入将达到 2024年4200万美元总额的4倍,即超过12亿元人民币。
但业内认为,这可能更多指向项目订单金额,很多项目付款周期长。“商业化压力挺大,智谱年中销售的KPI业绩指标也翻倍了。”刘峰提到。
此外,不少员工还提到了智谱的治理结构、内控管理等问题。中金公司在前述辅导进展报告中就有提到协助智谱完善治理结构、财务规范性、内控有效性等问题,智谱还新增了李涓子担任董事。李涓子是清华教授和智谱股东,智谱创始人唐杰是她的学生。
搜狐科技了解到,目前包括智谱董事长刘德兵、CEO张鹏和负责人力、行政和财务的总裁王绍兰,以及AI院、工程院等部门的十多个业务负责人均是清华系背景。
刘峰则提到一个令他感到疑惑的现象,不同于OpenAI的管理层变动,智谱很多核心高管,包括COO张帆、CSO张阔、CFO彭建标等离职后,智谱基本没再引入外部高管。
核心高管频离职,暴露出智谱管理团队的动荡。搜狐科技还获悉,智谱首席生态官刘江也早在上半年离职,去年底从外部引入的智谱清言负责人胡云华则转去合资教育公司或过渡离职,但智谱方面对此否认。
作为第一家冲刺IPO的大模型独角兽,智谱上市对行业来说具有标杆意义。但显然,这家公司要过的关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