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立法护航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 杭州:到2029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500亿元

财联社10月16日讯(记者 汪斌)“就在两天之前,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杭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这是全国首创的具身智能产业地方立法实践,也是国内首部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地方性法规,将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规范、可预期的政策支持和制度环境。”10月15日下午,杭州市市长姚高员在“跨国机器人产业对接活动暨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透露。

而今,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竞赛”日益激烈,杭州率先立法护航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标志着杭州在布局未来产业、构建人工智能发展新优势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以制度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而上述产业大会似乎也表明杭州要在这个领域争夺技术高地的决心。据悉,共有69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带来了六足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球形机器人等产品和前沿技术。

姚高员表示,杭州的目标是成为让机器人产业、机器人企业茁壮成长的“热带雨林”。为此,杭州还发布了《杭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强链补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打造3个以上的量产人形机器人产品、5个以上的量产仿生机器人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品。实现各类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企业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产业链工业总产值超300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杭州机器人产业链工业产值达150亿元。这意味着,四年之内,杭州机器人产业链工业产值将实现翻倍。

不仅如此,根据规划,杭州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到2029年将达到500亿元,打造一批通用人形、柔性人形、增强人形等杭研杭产的世界级机器人品牌,整机性能精度、安全性、适用性等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次大会上,杭州市正式发布35个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和20个培育攻关场景名单。其中,典型应用场景包含了供需两侧,覆盖工业制造、生活服务、文旅接待、巡逻巡检、医疗康养五大领域。下一步,杭州将从35个典型应用场景中择优遴选10个示范项目,按照机器人不超过投资总额20%、人形机器人不超过投资总额50%给予奖励,单个应用场景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推动形成“场景孵化技术、技术反哺场景”的良性循环。培育攻关场景则聚焦当前技术应用的重点难点领域,将作为下一步典型、示范场景打造的“储备力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多创新动能。

财联社记者获悉,就产业发展目标而言,杭州以“最优本体+最强大脑”为重点,加快构建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和全产业链生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跻身全球人形机器人发展标杆城市。

从产业基础来看,杭州拥有三大核心优势:龙头企业全国领先,产业链条日趋完善,科研力量充沛活跃。目前,杭州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研发、整机制造到系统集成与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拥有机器人整机及零部件企业超过200家,涌现出了浙江大学、宇树科技、五八智能等具备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出货能力的科研单位和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中试基地是技术攻关从0到1的关键环节。在西湖区,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正加速建设。

杭州西湖区区长周扬在此次大会上表示,“中试平台是要让机器人造得出来。我们投入1.6亿元,打造了7800平方米的研发中试空间,提供概念验证、产品试制、AI训练等全流程服务,让一个想法能够变成一项技术,再变成一台台样机。目前我们已经为小米系和京东系的多家机器人企业提供中试服务。”

当前,杭州正积极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三个地”:机器人技术攻关的先行探索地、机器人产业集聚的生态最优地、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最佳开放地。

具体来看,杭州已经描绘了一条清晰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到2027年,引育全球头部整机企业3-4家,培育冠军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在制造、文旅、巡检、医疗、应急、物流、城市管理、家庭服务等领域,打造形成30个以上行业应用示范场景。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