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车费改已经推行近一年时间了,一方面,保费下降,中小险企承压将更严重,车险承保合计亏损54亿元;另一方面,行业的获客成本进一步上升。
▲各方不满现状
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首批试点地区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4.18%,同比下降1.32个百分点,较试点前下降2.09个百分点;第二批试点地区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4.37%,同比下降1.66个百分点,较试点前下降2.26个百分点。
面对这平稳的数据,一位大型财险公司车险业务人员直言,这或许只是表面上的平静。上述财险公司高层表示,车险费改试点实施后,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与此前设想的甚至相反,保费是下降了,但是费用却上升了,而且上升得非常快。
来自一份业内交流数据显示,2016年1月,车险综合成本率100.6%,同比上升0.91个百分点;综合赔付率56.81%,同比下降5.44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43.79%,同比上升6.35个百分点;直到3月,这一数据也并无明显变化,综合成本率99.16%,综合赔付率58.14%,综合费用率41.02%。
今年1月,也是第二批费改试点的开局之际,保险公司也许想借此抓住宣传窗口期。综合费用率上升,最主要原因是各家公司通过高额补贴来占据市场,其中补贴包括中介的手续费、业务员的激励以及客户的补贴等。
该人士举例称,由于部分4S店的新车用户较多,从而形成较高的议价能力,保险公司不想放弃新车保单这一块,就会抬高渠道费,山东甚至河北等个别地区,销售渠道可获得的返点甚至达到50%-55%。
行至今年3月,车险行业综合成本率降至99.16%,理赔部门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上述大型财险公司车险业务人员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理赔工作尤其难做,这一块比以往不断趋严。上述管理层甚至直言,车险公司从未如此重视理赔这一环节,理赔的同事基本天天加班,领导层也在不断施加压力,因为这一环节已经决定了保险公司未来的命运。
尽管如此,目前大家的努力却未得到各方的满意,消费者、修理厂、配件商甚至保险公司,他们对于现状都不满意。首先是消费者,认为我交了1000元的保费当中,有三四百元是其他费用,这个费用对自身而言公平吗?真正用于赔付的可能只有五六百元,消费者者不愿为其他费用买单,而修理厂同样经营困难。保险公司收了保费之后,包括系统的建设、营销的费用,最终发现自己也很难做到营利。
既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保险公司也在挣扎的边缘,除了大型险企中,人保等盈利水平提高,大部分保险公司净利放缓甚至下降,2015年报告显示,超九成险企的车险业务出现亏损。
▲服务无法与消费者支出匹配
上述不愿具名的保险研究学者告诉称,造成现在这种状况,监管与机构都有责任,首先监管层没有业外监管的权利,而且对于业务监管可能存在一些不到位的问题。
个别大型保险公司由于此前盈利水平较好,因此在营销费用上更加财大气粗,中小公司为了获客,只能付出更高的成本,这也不难理解,为何车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居高难下,费率市场化试点以后,行业的获客成本进一步上升;另一方面则是保费的下降,长此以往,保险公司自然也将处在夹缝中生存,经营状况堪忧。
如此一来,保险公司获取的保费对应的服务无法与消费者支出匹配。 除了线下渠道以外,一些线上的平台也开始参与车险整个链条,近年来包括车车、ok车险、最惠保等比价平台进入人们的视线。
在张学辉看来,单纯的比价,补贴在车险领域很难立住脚跟,因为购买车险是低频事件,一年一次,通过补贴并不能增强客户的黏性,最终还是取决于线下服务,凡是有理赔经验的客户都会发现,他们更倾向选择服务方便、声誉好的公司投保,车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服务体验,而不是单纯的比较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