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0亿立讯精密,开始狂飙

9月23日,在前一天股价“一字板”涨停的背景下,当天立讯精密再度冲击涨停。

据统计,最近一周立讯精密股价最高涨幅超过了29%,市值最高更是暴涨超过了1100亿元。进入九月份以来,立讯精密股价涨幅接近40%。

前有工业富联股价暴涨,后有立讯精密股价狂飙。

果链龙头们,究竟为什么会被市场认可,其股价飙升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能否支撑立讯精密、工业富联目前的估值?

实际上,其股价暴涨背后,是和一则重磅合作有关。

此前,《上海证券报》援引了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与立讯精密签署协议,将共同打造一款消费级设备,这将是OpenAI第一次AI硬件尝试,而立讯精密则会成为这款设备的第一个中国合作商。

示意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立讯精密对外的标签一直都是“果链巨头”,从财务的角度,今年上半年超过70%的营收都来自苹果这一家公司。和苹果的深度捆绑,让立讯精密从营收10亿元出头的电子消费代工厂,一步步成长为如今年营收超2500亿元的消费电子巨头。

然而,体量快速增长背后,立讯精密严重的“苹果依赖症”也一直被诟病,尤其“果链”企业的遭遇,让市场一度对立讯精密等企业都望而却步。

为了消除企业对大客户的依赖,立讯精密也一直在寻找除消费电子以外的第二增长曲线,例如发力新能源汽车。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立讯精密的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实现营收86.58亿元,营收占比为6.95%。

从整体规模来看,新能源汽车板块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性,但和消费电子978亿元的营收、78.55%的营收占比相比,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业务的体量仍然较小。如今,立讯精密牵手OpenAI共同打造消费级设备,这会否成为立讯精密新的增长曲线?又能否缓解立讯精密的“苹果依赖症”?

“时机”已到

选择大于努力,选择正确的方向永远比埋头苦干更加重要。

回头看立讯精密的发展历程,其之所以能成为如今的消费电子巨头,跟此前两次正确的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立讯精密的创始人王来春,曾在1988年进入深圳海洋精密电脑接插件厂工作,这是富士康在大陆开设的第一家工厂。10年后,王来春在工厂已经做到了课长位置,这也是富士康大陆工厂能达到的最高职位。

但王来春并不满足于此,1999年其从工厂辞职,随后收购香港立讯开始独立创业。

起初,香港立讯的业务以电子连接线、连接器等电子产品为主,老东家富士康老板郭台铭在此时伸来了援手,其将富士康消化不完的订单给了王来春,后来还直接入股了立讯精密。

立讯精密招股说明书显示,郭台铭的弟弟郭台强旗下的富港电子,是立讯精密的第三大股东。现在往回看,接受富士康的帮助并被其入股是立讯精密作出的第一次关键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有了富士康的帮助,立讯精密快速发展壮大,营收从2007年的3.51亿元飙升至2010年的10.11亿元。

立讯精密

2010年,立讯精密成功登陆深交所。上市后,王来春不再满足于只做富士康完不成的订单,于是其将目光放到了手机巨头苹果身上。

2011年,立讯精密收购了昆山联滔60%的股权,顺利切入苹果供应链,获得了ipad连接线订单;2016年,立讯精密收购苏州美特,切入声学领域,开始为承接苹果AirPods订单做准备。2016年9月,苹果推出新款无线耳机AirPods,由于AirPods对工艺的极高要求,前无线耳机代工厂台湾英业达在良品率上迟迟达不到标准,于是立讯精密抓住了这个机会,在通过把良品率提升到接近100%后,顺利地从英业达手里抢来了AirPods的订单。

对于立讯精密而言,主动切入苹果产业链是其第二次关键选择,而这一选择自然也是正确的。在切入苹果产业链后,随着业务来往越来越紧密,立讯精密承接的订单越来越多,体量相比于承接富士康业务时上了一个大台阶。

从最直观的营收和净利润来看,在2010年还未切入苹果产业链时,立讯精密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0.11亿元和1.158亿元;来到2024年,立讯精密的营收和净利润已经增长至2688亿元和133.7亿元,仅苹果带来的营收就达1901.39亿元。

如今,立讯精密或许将要迎来其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重要转折点。近期,有消息称,OpenAI与立讯精密签署协议,将共同打造一款消费级设备。根据媒体报道,目前这款设备仍处于原型研发阶段,被设计为口袋大小的便携形态,搭载先进的上下文感知系统,并深度整合ChatGPT背后的大语言模型。这款设备将是OpenAI第一次AI硬件尝试,而立讯精密则会成为这款设备的第一个中国合作商。

从目前全球市场来看,AI的风口已经吹起,和此前不一样的是,AI不再被局限在特定的场景和适用范围,大模型的落地,对算力需求几何倍数的增长,都标志着这个行业已经开始由概念走向成熟。

作为本世纪至今最大的风口之一,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大概率可以一飞冲天。目前,工业富联市值已经越过了1.2万亿的门槛,立讯精密的市值近期也超过了5000亿元。这是市场的肯定,也是对于其未来预期的认可。搭上AI,未来的增长空间已经打开。

AI的星辰大海

自立讯精密与OpenAI合作的消息传开之后,其便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从股价走势来看,资本市场显然对这次合作非常看好,9月23日,在前一天股价“一字板”涨停的背景下,当天立讯精密再度冲击涨停。月内,立讯精密股价更是暴涨近40%,市值一度突破了5000亿元大关。

当然,虽然资本市场对于立讯精密的认可度非常高,但与OpenAI的合作背后实际上不确定因素还是存在的。

从时间线上梳理,OpenAI真正开始布局AI硬件是从今年5月开始。当时,OpenAI以约6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硬件初创io Products。这笔收购不仅为OpenAI这家全球最大的AI独角兽带来了设计能力,更为其补齐了产品化短板。

对于这笔收购,媒体给出的评价是“相当于当年的苹果收购NeXT”,对于OpenAI来说也是同样的逻辑,通过这笔收购,OpenAI从“只做软件”的AI公司转变为“软硬结合”的新物种。

诚然,OpenAI的实力十分强劲,但其布局AI硬件满打满算也不过四个多月的时间,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打造出可以落地的产品难度很大,因此立讯精密与OpenAI的合作其实还只处于“炒预期”的阶段。

示意图

另外,OpenAI主要是基于先进的AI交互技术来设计产品,大概率将会是智能眼镜类型,但其实苹果在这一领域早有布局,例如苹果此前就已经推出了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眼镜,但产品都未能大规模推向市场,可见想要推广AI产品难度很大。

再从立讯精密的角度来看,即便OpenAI推出的新硬件大获成功,作为供应链的立讯精密也必须承受不小的压力。从与苹果的合作来看,想要和互联网巨头合作并不容易,其先决条件是良品率和成本优势,若要一直保持这些优势,公司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

数据显示,近几年立讯精密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其中2024年的研发费用高达85.56亿元,要知道2024年立讯精密的净利润也才133.7亿元。而在研发之外,立讯精密还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比如根据OpenAI的硬件来新建产线等,这意味着立讯精密又要进行大额的资本开支。

当下,在主要为苹果代工生产的情况下,立讯精密财务压力并不算小。以2024年为例,立讯精密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56.6亿元,固定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折旧为103.3亿元。另外,2024年立讯精密的资产负债率为62.16%,总负债为1391亿元,流动性负债高达1275亿元,其中仅短期借款一项就高达558.4亿元,而同期立讯精密的货币资金为585.6亿元,货币资金刚好覆盖掉短期借款。

整体来看,立讯精密与OpenAI合作固然是一大利好,但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未来的AI的星辰大海想象空间无限,但是短期财务压力也不容忽视。此前,立讯精密已准备在港交所上市,如若顺利,那么对于立讯精密而言,眼前的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