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市值榜
“目前没有一家企业敢宣称已拿到‘船票’”“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你就劝他去造车吧。”近期,在罗永浩的视频播客中,何小鹏略带调侃地道出了造车领域的残酷现实。
纵观新势力阵营,无论是理想、蔚来、小鹏、零跑,还是逐渐退场的威马、高合、哪吒、极越,每一家都曾在市场的巨浪中艰难求生。
即便如此,仍不断有人义无反顾地投身新能源汽车的战场。
最近风头正盛的造车玩家,是做扫地机器人的追觅。
上一个和追觅相似的跨界选手,是石头科技的老板昌敬。昌敬创办的极石汽车,2023年8月推出首款车型极石01,定位“全地形豪华SUV”,目前在售车型也只有这一款,2025年月销量维持在千余台,而且不少订单来自海外,在国内可以说是小透明。
那么,追觅造车会怎么样?会步石头科技的后尘吗?
一、高调、高调、高调
追觅造车,超出了普通跨界的范畴。
首先是目标高调——对标布加迪,PK理想。
根据报道,追觅的汽车业务分为追觅汽车和星空汽车两大品牌,前者主做对标布加迪的车型,有电动和增程式版本;后者投资孵化子公司,对标库里南、宾利的车型,“可以完全PK理想汽车”。
此外,还有媒体报道,追觅汽车BU规划S/A/B/C/D五大产品线,几乎实现对汽车品类和价位的全覆盖。
9月17日,追觅汽车在微博发布了概念车图片,从外观到性能参数都很有看点,造型形似布加迪,有对开式双蝴蝶门设计,参数上宣称将实现零百加速小于1.8秒、风阻系数低至0.185。追觅要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微博发布之后,质疑声随即而至,如“AI渲染图”“PPT造车”。
9月24日,追觅汽车发布了第二款车型预热视频,定位为超奢旗舰SUV,至此,高端产品布局里,已有SUV和轿跑两种车型。
这款SUV对标劳斯莱斯库里南,预热视频里也处处可见库里南的身影。
有媒体报道称,追觅造车的思路是“要找一个国外的超豪华汽车,做到 ‘形似神不似’,一眼看上去有那种气质和精神,但细节又有自己的想法,显得不那么抄袭。”
从目前对两款车的预热来看,这种说法算得到了证实。
其次是造车路径不寻常。
官宣造车的文章称,追觅造车是站在中国制造巨人肩膀上,无数中国企业铸就了全球最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与技术生态,追觅不做“从0到1”的冒险者。
但是,追觅汽车的首家工厂放在了德国柏林,工厂规划面积约为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的 1.2 倍,选址紧邻特斯拉工厂,意在利用当地成熟的汽车产业链资源降低物流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并增强欧洲市场供应链本地化协同效率。
第三,节奏激进。
从8月28日,追觅正式官宣造车,到计划2027年推出首款量产车,中间仅两年的时间。追觅创始人、CEO俞浩还称,对标布加迪的样车将在明年的美国CES展上(一般在1月份举办)首发。
当我们以为时间已经很紧迫的时候,9月25日,追觅汽车首款超奢旗舰SUV在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大会首秀,此时过去官宣造车还不到1个月。
一方面,随着新能源电动车渗透率过半,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后来者进入的时间窗口正在关闭,另一方面,是骡子是马,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能够被验证,反而增加了追觅造车的可信性。
不过,紧迫的时间无疑是对追觅执行力的极限考验。
二、 技术、品牌力、钱
当然,追觅造车的考验,不只是时间,还有至少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技术。
2024年10月,俞浩的一条微博写道,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一台扫地机与一台汽车的共通之处,比外表看起来要多得多。
追觅认为,造车的技能点在于,可以依托在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控制核心技术领域的积累,实现向汽车电驱系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方向的技术迁移。
一般而言,消费级产品和车规级产品的技术标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比如,扫地机器人的工作多在室内,环境稳定,而汽车往往要经受高温、低温环境,颠簸路况等多方面的考验,再比如,算法方面,扫地机器人现在还处在被吐槽会将撒地上的酱油涂抹均匀的阶段,而智驾的容错率显然要低得多。
除了石头科技,想造车的电器企业还有戴森。
戴森的创始人詹姆斯戴森从小就恐惧油车排放的黑烟,所以在掌握了电池和发动机等其他自主技术后,开始汽车的研发,从零开始造车。在马达、电池、空气动力学、视觉系统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钻研,也被戴森视为造车的技术优势。
(来源:戴森官网)
车是造出来了,在诸多参数上对标特斯拉,并非顶级豪车,而和特斯拉相比,戴森129万元的成本毫无优势。最终,戴森对造车项目的最终判断是,不具备商业可行性,2019年项目终止。
戴森造车时的一些制约,到目前有的已经有显著进步,比如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基础”技术,有的制约,追觅汽车仍然要面对,比如怎么商业化。
第二个问题,品牌力。
超豪华汽车市场就像一个门槛极高的“贵族圈子”,入场券是百年的品牌历史和无价的高端形象。
追觅作为一个“新面孔”,在这个圈子里几乎无人识。一个没有故事可讲、没有声望可依的品牌,想让追求身份认同与传承价值的顶级消费者买单,无疑是一场硬仗。
最后一个问题,钱。
蔚来李斌说,没有400亿别想着造车。纵使蔚来有爆款车,在新能源电动车中、在车主的认知中已经有一席之地,仍要不断融资以续命。(详见又融了71亿!车卖那么好,蔚来为什么还缺钱?)
新能源电动车后起之秀的代表小米汽车,一度有传言称造车花了100亿元,如果是真的,资金这个门槛就算不上什么问题了。
可惜,没有谁能够逃脱“造车烧钱”的铁律。
针对热议的“100亿造车”话题,雷军回应“这真的是个误解,我们在汽车研发花了130多亿。我们有工厂建设、一万多人的工资费用,我们到现在(注:2024年底)大概花了300个亿左右。”
追觅的钱从哪里来?
有报道称,2024年,追觅收入约150亿元,今年上半年收入超过去年全年。追觅自身有一定底子,但相较于造车,这几年靠经营积累下的资金,还远远不够。
再就是融资。9月12日,追觅汽车完成首轮融资,距其官宣造车仅过去两周时间,不过具体的金额并未披露。
去年8月,追觅科技宣布发起成立追创机器人产业创投基金。包括一只成长期战略基金和一只中早期孵化基金,其中,成长期战略基金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成长期战略基金重点拓展的应用场景中就包括智能汽车,或许也是追觅汽车的资金来源。
近日,社交媒体流传的网帖称一家私募基金要求员工跟投,并跟淘汰机制挂钩,发帖者称某觅基金“强制跟投绑定淘汰机制,委托代持绕开合格者认定?”其他配图均指向追觅。对此,追觅回应称不实。
再加上追觅的切口——超豪华车,市场容量小,很难通过规模效应来降本,这就注定了即使定价高、利润厚,也要很长时间才能覆盖前期投入,造车业务自己能不能养自己,需要很长的验证期。
三、俞浩想当雷军+马斯克
影响追觅在汽车方面投入的,还有“人、车、家、宇宙”的野望。
“人、车、家、宇宙”战略,比小米、海尔、美的等企业的“人车家”生态还多了一个维度。多线作战的追觅,每条线做得怎么样?
针对基本盘清洁电器业务,多个媒体报道,俞浩在内部讲话中表示,“已经甩开了科沃斯、云鲸、石头等,从此他们跟追觅不在一个维度”。
而根据IDC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包括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泳池机器人、擦窗机器人、空气净化机器人)市场出货1535.2万台,同比增长33%;追觅的市场份额为10.2%,排名第三位,排在石头科技(15.2%)、科沃斯(13.7%)之后。
不管是石头科技还是科沃斯,2025上半年的收入都不足90亿元。按照前文提到的报道可知,追觅2025年上半年的收入已经超过150亿元。由此可知,追觅销量落后于石头科技、科沃斯30%—50%,收入却高出70%—90%,这意味着单价要高于石头科技、科沃斯一倍多。
尽管产品均价会受到产品结构以及销售市场的影响,但产品均价的差异还是有点让人难以置信。
手机业务的最新动态是,9月19日宣布即将推出首款智能手机Dreame Space,宣称目前已在海外市场获得超过亿元人民币的预售订单,手机走的是高端路线,未来要与小米、华为三分天下。
追觅的手机业务也挺值得玩味。与华为小米三分天下,明显指的是在国内市场,如果在全球市场的话,三星和苹果不应当被忽略,而亿元订单又来自海外,令人费解。
为了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小米重启造芯、开始造车,这两项几乎同时定下的决策,让小米把前10年的家底全押上了,雷军坦言,“‘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压力巨大。现在想想,都会感慨,当时哪来这么大的勇气。”
而家底远没有小米厚的追觅,却“看”得更远。
9月10日,追觅科技宣布成立天文业务BU(公司内部独立运营的业务部门),将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其正在攻克大口径光学镜片量产难题,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或采用超大口径设计,可实现“一键观星”及AI自动补偿大气抖动、智能识别追踪深空天体等功能。
9月25日,追觅又提到,将开拓小行星探索、采矿业务,原因是“马斯克痴迷于殖民火星,而追觅更关注小行星。小行星会威胁地球的生存,火星不会;小行星有待开采矿产资源,火星没有。”
从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到许家印的恒驰汽车,科技史上从来不缺宏伟构想。车造没造出来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成一项业务是另一回事。
从超越核心业务极度多元化的昔日空调霸主春兰空调到生态化反的乐视,商业史上也从不缺乏宏大叙事的构建者。但“讲故事”与“做实业”也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