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IPO三番战再失败,英矽智能将面临的不仅是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还有来自资方的巨额赎回压力。届时,公司可能被迫削减核心研发投入,甚至面临更严重的经营危机。
文 | 杨 柳
在连续两次递表失败后,AI制药领域的明星企业英矽智能第三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
执着闯关背后,英矽智能在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超过30亿元,账上现金储备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消耗。最新一轮融资中附带的“对赌协议”,犹如悬顶之剑。创始人激进的公开言论,以及被寄予厚望的核心药物管线临床试验,都为这家公司的未来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英矽智能IPO三番战,已不仅是一次平常的募资行动,更像是一场决定生死的“背水一战”。
“AI制药”的故事不好讲
英矽智能始于一个颠覆性的愿景:用人工智能彻底改写新药研发的“双十定律”——即耗时十年、花费十亿美元。其核心武器是自主研发的Pharma.AI平台,一个覆盖从靶点发现(Biology42)、小分子药物设计(Chemistry42)到临床开发预测(Medicine42)的全流程AI解决方案。
公司创始人Alex Zhavoronkov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他坚信AI能够破解生命科学的复杂密码。为了弥补自身在传统制药领域的短板,他于2021年邀请前葛兰素史克高管任峰博士加盟,形成了“双CEO”的独特管理架构:Zhavoronkov领导AI平台开发,任峰则负责具体的药物管线推进。
双CEO的组合,旨在高效地将前沿算法与严谨的药物开发经验糅合在一起。然而,作为公司创始人的Zhavoronkov,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言论却引发了争议。他曾公开表示“伦理确实在约束我的思想”,对“为了摘取器官而克隆没有高级思维的克隆人”的观点却公开支持。对于一家身处对伦理要求极为严苛的生物医药领域的公司而言,创始人的言论很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尽管创始人言论出位,但英矽智能的技术能力在商业上获得了初步认可。公司已与赛诺菲、Exelixis等国际制药巨头达成多项授权合作,证明其AI平台具备产生有价值候选药物的潜力。
公司目前进展最快、也最具代表性的资产,是其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候选药物Rentosertib(ISM001-055)。这款药物的靶点发现和分子设计均由Pharma.AI平台驱动,从项目启动到首次人体临床试验仅耗时18个月,研发成本约260万美元,远低于传统模式下约4.5年和数千万美元的投入。
2024年6月,Rentosertib的IIa期临床研究结果登上了全球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医学》,初步数据显示其在安全性和关键生物标志物方面表现良好,这被视为AI制药领域的一次重大里程碑。
然而,在漫长的新药研发中,临床IIa期仍属早期阶段。制药行业素有“死亡之谷”的说法,超过80%的药物在II期临床后会宣告失败,即便进入III期,仍有近40%的失败风险。AI技术虽然能极大加速药物研发的“起跑”阶段,但在进入人体临床试验后,其面临的生物学不确定性和严格的监管审评流程,与传统药物并无二致。
放眼全球,至今尚无一款完全由AI驱动研发的药物获批上市。英伟达投资的另一家AI制药明星公司Recursion,近期宣布削减近一半的研发管线,更是加剧了市场对AI制药能力的疑虑。英矽智能需要至少一条核心管线成功获批上市,才能真正证明其AI平台的商业价值。在此之前,所有的技术叙事都还只是“故事”。
”对赌“下的殊死一搏
英矽智能三闯港交所的急迫性,根源在于其日益严峻的财务状况和资方的巨大压力。
招股书显示,英矽智能在2022年至2024年间净亏损分别达2.22亿美元、2.12亿美元和0.17亿美元,三年累计亏损4.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尽管2024年账面亏损有所收窄,但这主要是会计处理方式所致,公司“烧钱”速度并未减缓。
截至2024年底,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1.26亿美元,相较2023年底的1.77亿美元减少了近三成。按照目前资金的消耗速度,这笔现金储备可能支撑不了两年。要知道,这还没把未来更大规模、更昂贵的临床试验费用计算在内。
在收入端,英矽智能在2022至2024年的收入分别为3014.7万美元、5118万美元和8583.4万美元。乍看之下,收入增速很猛,但「数智研究社」发现,英矽智能的收入结构极不稳定。这三年间,来自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的收入占营收比重都超过了92%。而这部分收入又高度依赖于少数大客户。2024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超过了90%。
这种收入主要由“首付款+里程碑付款”构成。以2025年1月与美纳里尼集团达成的授权协议为例,该交易总金额号称超过5.5亿美元,但首付款仅为2000万美元。后续的巨额里程碑付款,需要药物在临床试验和商业化进程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兑现。行业数据显示,全球制药业中超过60%的里程碑款项最终未能达成。这种高度集中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收入模式,让英矽智能的财务状况一直如履薄冰。
作为AI制药领域的明星企业,英矽智能自2018年以来获得了7轮、总计约4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红杉中国、高瓴资本乃至沙特阿美旗下的基金,十分豪华。
然而,这些融资,尤其是2025年2月完成的1.1亿美元E轮融资,发行的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条款,一旦IPO未能在约定的18个月内完成,或者上市申请被监管机构退回、撤回,优先股持有人将有权要求公司按约定价格赎回其股份。
这相当于一份“对赌协议”,将公司的命运与上市进程牢牢绑定。如果第三次IPO冲刺再度失败,英矽智能将面临的不仅是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还有来自投资方的巨额赎回压力。届时,公司可能被迫削减核心研发投入,甚至面临更严重的经营危机。
因此,对于英矽智能而言,上市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选项,而是“生死存亡”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