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全球估值NO.1机器人公司 39岁创始人被称作“下一个马斯克” 背后站满硅谷巨头

《科创板日报》9月20日讯(编辑 宋子乔) 一家成立仅三年的机器人初创公司,凭借明星创始人、快速迭代的产品,在科技热潮中迅速崛起,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的成名史非常具有“硅谷特色”。

当地时间周二(9月16日),Figure在官网宣布,公司C轮融资筹集了超10亿美元,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一举成为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本轮融资由知名投资机构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英伟达、英特尔资本、LG Technology Ventures、赛富时、T-Mobile Ventures、高通创投等行业巨头参投。英伟达、英特尔等曾参与Figure此前的融资。

Figure于2022年1月诞生于美国硅谷致力于研发自主通用人形机器人。2023年5月,Figure完成7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跟投方包括Aliya Capital、Bold Ventures、Tamarack Global、FJ Labs和库卡机器人前CEO Till Reuter,两个月后,其又获得了英特尔资本等的900万美元A+轮投资;其在2024年2月完成约6.75亿美元的B轮融资时,估值约为26亿美元,其中贝索斯通过名下公司Explore Investments LLC承诺投资1亿美元,微软投资9500万美元,而英伟达和亚马逊附属基金则各投资5000万美元。

立足当下,过去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其估值增长了约14倍。同样站在热门风口,为什么这些知名资本、硅谷巨头选择押注Figure?

超绝行动力和全栈式路线

成立后不到12月的时间里,Figure团队从零设计出了人形机器人的大部分部件。2023年3月,Figure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面世,不仅能完成搬箱子等简单的体力任务,还能通过观察人类示范学会煮咖啡。

2024年8月,续航能力和计算推理能力更强、软件更高级的Figure 02上线。

2025年2月初是个重要的时间点,Figure与OpenAI终止合作,转而进行完全自主研发的端到端机器人AI模型——Helix。据介绍,Helix是首款能对整个人形机器人上半身(包括头部、躯干、手腕和手指)进行高频率、连续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通过直接将视觉语言模型中捕获的丰富语义知识,直接转化为机器人动作,克服了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多个长期挑战——至少不需要为机器人的每一个动作进行大量训练了。

今年以来,Figure放出一系列演示视频,展示了其人形机器人在多种场景下的作业能力

与OpenAI“分手”当月,2月20日,Figure便演示了Helix加持的两个机器人能“共脑合作”,即AI同时操控两台机器人;

3月25日,Figure更新拟人步态技术,其人形机器人Figure 02能够以每小时2.68英里(约1.2米/秒)的速度像人类一样以自然步态行走,机器人行走速度较前代产品提升近七倍;

5月,第三代产品Figure 03问世,Figure CEO Brett Adcock强调这是他迄今为止见过最先进的硬件系统;

6月,Figure的人形机器人成功学会了在物流产线上分拣包裹;

7月-8月,Figure展示了机器人作为“家政员”的能力,包括从筐中取出待洗衣物,并将其放入洗衣机滚筒、自主叠衣服;

最近的技能更新是在9月3日(见下图),其机器人能够自主将碗碟放入洗碗机。尽管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光滑或易碎物品的处理需要精准的操作,洗碗机篮筐的误差容忍度仅有厘米级。

国泰海通最新研报认为,场景层面,Figure机器人折叠衣物任务的突破标志其从工业向家庭场景渗透,未来有望围绕日常服务需求(清洁、护理等)拓展能力边界。

也就是说,Figure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人形机器人从概念到原型,再到商业化应用的跳跃,在AI模型构建、本体硬件、现实场景运行的数据采集和商业化上实现了闭环,现在正试图在B端场景落地,并延伸到C端场景

创始人被称作“下一个马斯克”

Figure的创始人兼CEO、现年39岁的Brett Adcock(布雷特•阿德科克)已经有近20年的前沿科技创业经验。他曾创立eVTOL公司Archer Aviation,该公司于2020年底上市,更早时候Adcock创立了在线人才市场Vettery,该公司后被全球最大的招聘公司德科集团(Adecco Group)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Adcock曾喊出了“要做世界上第一个商业上可行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口号,他在Figure首轮便投入了1000万美元,A轮追加2000万美元,并表示未来可能至少投入1亿美元资金进入Figure。

这种倾注自身家当、孤注一掷的投资风格让包括《福布斯》、TechCrunch在内的多家媒体将Adcock称为“下一个马斯克”或“马斯克2.0”。2023年9月,在《My First Million》节目中,主持人Sam Parr在视频封面将Brett贴上“埃隆•马斯克2.0”标签,标明其身价30亿美元,并表示在10年内他会成为霍德华•休斯、埃隆•马斯克这样的人物。

目前,Figure正积极推动机器人量产和B端应用。3月15日,Figure宣布BotQ量产工厂,第一代产线每年可量产12000台人形机器人,未来四年将扩展至年产10万台机器人或300万个执行器的规模。

在商业应用方面,Figure已经与宝马汽车建立了合作关系。宝马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斯帕坦堡工厂引进了Figure的人形机器人进行汽车产线测试。同时Figure将与C轮投资方Brookfield展开合作,帮助Helix开发预训练数据集。

行业加速进入淘汰赛 机构聚焦头部厂商供应链

有意思的是,据澎湃、投资界的报道,Adcock曾公开聊到王兴兴的宇树科技,坦言感受到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压力。在他看来,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高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将使中国成为未来全球机器人技术的主要竞争者之一。

他还预测,“最终只有少数几个团队取得成功”。

当下,机器人热潮翻涌不止,Figure、特斯拉Optimus、宇树科技等均处于第一梯队。

中金公司日前发布研报称,未来仅有少数具备全栈能力的机器人企业,有望进一步突破至“具身智能”层级。该机构认为机器人大模型是破解传统机器人控制瓶颈、迈向通用具身智能的关键路径。当前行业主要基于大语言模型、自动驾驶大模型及多模态大模型探索的发展方向,产业重心已转向“小脑+大脑”系统研发,而不同企业在研发与商业化路径上存在差异。只有极少部分具备全栈技术能力、资源整合优势与长期主义战略的企业,未来将通过收敛技术路径,最终定义“具身智能”的核心标准,进一步突破至“具身智能”层级。

华泰证券也表示,本轮具身智能热潮起于大模型的技术突破,大模型决定了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的天花板,是现阶段商业化的核心壁垒之一。当前众多科技大厂入局赛道,如谷歌、OpenAl、Meta、英伟达等均在布局大脑,国内大厂虽然布局稍晚,但已有成型产品,如华为、百度、科大讯飞等,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初创公司,试图打造机器人“通用大脑”,以及Figure Al为代表的全球头部人形机器人创企开始自研基础大模型。这会加速行业进入淘汰赛,不具备一定AI能力的本体厂或被挤压生存空间

该机构进一步表示,复盘2022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的行情,从2022年特斯拉官宣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开始,从早期的主题行情向趋势行情切换,并由T链向国产链扩散。赛道估值中枢随产业技术突破而不断抬高,市场的信心跟随产业进度不断加强,至今市场已深度认可人形机器人的广阔空间,对核心零部件公司给予了“终局估值法”(按特斯拉2029年出货100万台对应的利润空间,再乘相应市占率)。考虑当前特斯拉链估值水位已较高,该机构认为2025年下半年市场或更注重有头部主机厂订单的供应链、机器人业务布局边际变化大的个股、新技术方向如摆线针轮、或是国产链条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