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也是一门艺术

作者|林之柏

关店就意味着失败吗?

据赢商网统计,今年4-7月超80家知名品牌出现关店潮,横跨奢侈品、快时尚、餐饮、零售等众多行业——范围之广、频次之高让人不得不额外注意。

其中,一些品牌关店动作尤为频繁:优衣库姐妹品牌GU先后关闭上海淮海中路、广州维多利广场门店,国内只剩两店;MUJI北京、上海、苏州多地的门店陆续关闭,几度登上热搜;ZARA则已完全撤出福州、贵阳、东莞等城市,青岛也仅剩一家门店;珠宝品牌潘多拉更是将中国市场关店计划从50家翻倍至100家。

同样引人关注的,是一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首店”、“末店”撤场:盒马最后一家X会员店、LVMH旗下高定香氛品牌梵诗柯香中国首家精品店、欧莱雅旗下高端香水品牌Aesop中国大陆首店先后关闭。

关店不等于失败,尤其在竞争环境波诡云谲的当下,理智地“关店”反而是品牌张弛有度的注脚。但我们同样好奇:除了业绩压力和战略调整,还有哪些因素促使品牌做出闭店决定?开店闭店都需要精密计算、通盘考虑,密集操作之下,品牌如何确保顺利闭店,避免客户流失?

关店的考量:

被动止损vs主动求变

总体来看,品牌闭店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其一,受自身经营压力、客观环境变化影响,及时闭店止损。

线下消费行业近几年的压力不用多说,关闭效益不佳的门店,是保证现金流健康、回笼资源再图后续的必然选择。

关店关上热搜的MUJI是典型例子。近期集中关闭的上海浦江欢乐颂、北京三里屯世茂工三、苏州泰华、长沙泊富国际广场等门店,都位于城市热门商圈,品牌更迭本就频繁、竞争压力很大。世茂工三店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门店一开始盈利状况良好,但后来就不怎么好了,加上三里屯附近新开了另一家门店、造成分流,总部只好选择闭店。“

竞争太激烈不行,邻居太“稀疏”也不好:毕竟一个商圈的繁荣和入驻品牌数量、质量高度挂钩,一旦品牌阵营出现大幅变动、撤离,必然会对短期客流、长期经营效益造成许多未知风险。

今年8月,苹果Apple Store大连百年城店正式结束营业——这也是苹果首次在华关闭直营店。众所周知,Apple Store并没有严格的销售额考核,主要承担产品展示、用户体验功能,此次闭店也和业绩关系不大,更多是受客观因素影响的无奈之举。

百年城背后的运营方百年商城过去几年陷入股权交割停滞、流动资金枯竭的混乱之中,COACH、Kenzo、UGG等品牌接连撤出,商圈人气大不如前,苹果自然不会困守一个“衰落”商圈。

Apple Store大连百年城店

图源:苹果官网

事实上,客观环境、消费风向的变化速度往往出乎品牌预期。除了苹果这种被动卷入的例子,还有许多品牌是为自己早前的过度自信、形势错判交学费。

号称“最美书店”的网红书店品牌茑屋书店,2020-2023年期间密集扩张,一度喊出在中国开1100家店的目标。但步子迈太大,真的容易拉伤筋骨——去年以来,茑屋书店天津仁恒伊势丹、西安迈科中心、上海MOHO、成都仁恒置地广场等多家门店接连关闭,国内门店数仅剩11家,千店目标遥遥无期。

茑屋书店败退的重要原因,是背后合作方——商业地产开发运营商玩不动了。据悉,茑屋书店在国内采取特许加盟模式,实际运营决策权在商场运营商手中。在行业上行阶段,开发商们愿意向茑屋书店提供租金优惠,借其热度吸引人流、提升商场“咖位”。可惜时移世易,上海MOHO店背后的圆泉地产、天津仁恒伊势丹店背后的伊势丹集团等,如今均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已无力继续供血。

茑屋书店西安迈科中心店

图源:茑屋书店官方公众号

其二,整体战略有变,已完成阶段性任务,或不再适配新经营策略的门店只好退场。

比如一些承载阶段性战略任务的门店,在品牌战略调整后及时撤退,以便品牌重整资源。

盒马X会员店最后一家门店上海森兰店在今年8月正式关闭,也意味着盒马彻底放弃仓储会员店模式,不再执着于对标山姆、Costco,将资源集中到盒马鲜生、盒马NB业态上。阿里财报显示,盒马在2025财年首次实现全年经调整EBITA(利息、税项和摊销前利润)盈利,战略聚焦收到了一定成果。

迅销集团旗下GU、Inditex集团旗下Oysho也有类似的情况,目前均关闭了国内大部分门店,把重心聚焦到优衣库、ZARA主品牌身上。集团的精力、资源总归有限,副线品牌难免要做出牺牲。

此外,一些承载探索性业务,带有试验、营销性质的门店,生命周期往往也是有限的。

开业之初日均排号400+、在各大社交平台获得超3亿全网话题量的LV上海前滩太古里Le Chocolat Maxime Frédéric at Louis Vuitton巧克力专卖店,就在经营约1年后宣告关闭。据外媒Hypebeast报道,LV高层对该门店的经营状况感到满意,并将开店经验复制到美国。此次闭店主要并非业绩问题,而是门店已完成积累经验、打响声量的任务,退场或许早在计划之内。

LV上海巧克力店

图源:微博

其三,主动求变,淘汰落后门店,向长期发展策略看齐。

品牌主动求变,一般离不开两种逻辑。

一种是出于品牌建设考虑,追求“高级”——或“关小开大”,或撤离下沉市场聚焦一线城市,以重塑品牌形象。

快时尚品牌对此十分积极。ZARA、H&M都是一边关闭街边小店、老旧店型,一边在一线、新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砸钱开大店——ZARA今年3月开业的南京新街口旗舰店面积超2500平方米,采用全新的产品陈列方式、引入咖啡业态,H&M也在北京悠唐购物中心、上海淮海路等地打造全新地标门店。

Inditex大中华区总裁Eugenio Bregolat Lukashov明确表示,今年会翻新更多门店——撕掉“平价”“速食”标签,是其最终目标。

奢侈品牌的做法也相当彻底。Gucci接连关掉多家奥莱店,放弃折扣回血;Tiffany、LOEWE退出云南市场,LV、Burberry、卡地亚等品牌“组团”撤离贵阳荔星中心……主动收缩的奢侈品牌们,有着一致的诉求:找回稀缺基因,用距离感放大奢侈属性。

另一种则是基于整体运营质量、效率考量,追求“先进”——关闭老旧店型,向数智化门店转型升级;降低授权、代理门店占比,重构直营渠道。

比如周大福在去年推出5年转型计划,其中一项就是收缩渠道、加快数字化进程,2025财年净闭店896家,开设更多数字化运营、采用新设计理念的门店;Bottega Veneta今年以来关闭了多家国内代理商运营门店,未来将着重开设直营店,以加强对渠道的掌控。

周大福新概念店

图源:微博

在过往,亏损常被视作闭店的直接原因。但如今细看下来,情况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每一个闭店决定背后,都包含了品牌对短期效益、长期战略、商圈生命周期及品牌定位的精细平衡与艰难取舍。

外界如果仍把闭店简单解读为“衰退警报”,未免过于武断——相反,在消费分层、渠道重构的关键拐点,敢关、会关、懂得利用关店重置经营节奏的品牌十分难得。

关店的艺术:

如何发挥门店最后的价值?

不过商业世界从来是知易行难。掌握闭店的节点固然关键,但要顺利闭店也非易事。

回顾近期一些品牌的闭店操作,不缺反面例子。8月底关闭的GU上海淮海路门店,在闭店前推出了大幅降价活动。但据《三湘都市报》报道,有消费者爆料门店将部分原价59元的商品标价79元出售,惹出不少争议。虽然门店后续已做出解释,称“可能是员工错贴标签,发现后已及时更正”,但争议事件已给品牌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的情况发生在另一个正大规模闭店的快时尚品牌Mardi Mercredi身上。

Mardi Mercredi杭州、青岛、沈阳、南京多个城市的门店近日陆续传来闭店消息,其中杭州湖滨银泰in77店开业还不满两年。但由于品牌方宣传不够到位,门店现场也没有及时摆放闭店、清仓相关标识,以至于许多消费者并未意识到门店即将撤离,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表示“一脸懵”,门店则场面冷清、影响了清库存速度。

和网友一样“懵圈”的,还有门店员工。有现场探访的媒体爆料,Mardi Mercredi杭州湖滨银泰in77店工作人员对闭店事项知之甚少,称并不清楚具体闭店时间和后续安排。这一系列现象,暴露运营团队准备不足、闭店流程不够成熟等问题。

说到底,闭店和开店一样难——对库存系数高的快时尚、零售品牌,客户资源多且维护难的奢侈品牌尤其如此。一旦某些环节处理不当,就可能衍生更多负面舆论,加剧品牌压力。

Mardi Mercredi杭州湖滨银泰in77店

图源:微博

成熟的品牌都深谙其中道理,不仅闭店决定更谨慎,也会提前做好清理库存、保留品牌资产、把客流平滑迁移到线上或其他门店的全盘准备。

盒马就做了一次完整示范。早在去年3月首次关闭X会员店时,盒马便开始整合资源、留存会员,包括保留X会员价、全年满49包邮等会员权益,将盒马云超升级为“云享会”,近期还和淘宝88VIP进行联动。一番操作下来,虽然X会员店关了,但用户未见明显流失,X会员体系仍在壮大。今年8月,盒马CEO严筱磊(花名:百何)透露,和淘宝88VIP开启合作后,盒马X会员数短期一度激增。

一些更有想法的品牌,还会把闭店视作一种营销机会,在现场围挡、周边装饰物料做文章、吸引路人打卡,或利用线上社交平台与用户保持联系。

MUJI成都太古里店闭店重装时,围挡张贴的“川流有息”主题海报,在地文化+中式美学加持下,一度成为热门打卡点,把GAP DAY(歇业重修期)变成了品牌营销期,为店铺重开提前积攒了一波热度。而喜茶许多老门店、城市首店因租约到期、搬迁等常见原因关闭时,都会推出经典饮品限时回归、赠送纪念礼品、分享与喜茶的故事免费送奶茶等营销活动,用情怀叙事丰满品牌形象,借机加强与用户的情感沟通。

MUJI成都太古里店围挡

图源:小红书

总而言之,关店不是简单的“拉闸熄灯”,更像是品牌的最后一次“现场直播”,应当把句号尽量写得圆满一些。

一次顺利的闭店,是做到“清货留客”:库存可移可清,资源合理收拢,让客户、品牌双方各有所得,不因闭店损害品牌形象,也能留下忠诚客户;高阶一点的玩法,则是把关店玩成一门艺术,将离场时刻塑造成一个有故事性、有情怀的仪式,为品牌带来额外的好感与流量。

闭店不是败退,而是品牌节奏的精准剪辑——当机立断、顺利闭店,更是对品牌洞察力、执行力的全方位考验。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