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热潮逐渐回归理性的当下,企业如何将前沿技术落地到实际业务场景、实现可持续增长,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9月16日的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表示,“向智能化要产业效率,向全球化要收入规模”,已经成为企业增长的两大核心动力。
汤道生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AI(人工智能)目前仍处于投入期,但为了服务超10亿用户,腾讯需要巨大的算力,这也促使他们思考如何更高效、以最优成本来规模化应用AI。
图片来源:公司提供
AI基础设施所需投入大、收入增长也明显
AI应用在产业广泛落地,正在推动推理需求暴涨和云基础设施升级。腾讯今年也在持续加码基础设施建设,海外开区的速度,在国内各大云厂商中排在最前列。
汤道生告诉记者,腾讯在AI infra(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在AI领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从基础设施到模型的训练、推理加速工具,再到应用场景。
大模型产业重心从训练到推理的转变,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企业对于使用大模型和建设Agent(智能体)迸发出强烈热情,这都带来了推理需求的暴涨。
汤道生坦言,作为一家云厂商,在AI大浪潮之下,AI基础设施的拉动效应是毫无疑问的。腾讯在大模型与Agent领域已积累了大量客户实践案例,这些案例都带动了收入,与基础设施相关的收入增长会更明显一些。
在升级国际化战略下,腾讯云也在加大海外的基础设施投入。截至今年上半年,腾讯云在全球已经设立11个区域办公室,并部署了9大全球技术支持中心。
汤道生表示,海外基础设施建设会与当地合作伙伴合作,以提供更多延展算力,基于公司的软件技术和云上技术,更好地服务当地客户。国内也一直都有比较大的基础设施投入,整个腾讯云在国内的规模是随着业务增长进行布局的。在这个阶段,相信随着AI的推理需求慢慢起来,也会继续加大在国内基础设施能力的补充。
9月16日,腾讯也宣布目前已经全面适配主流的国产芯片,并积极参与和回馈开源社区。汤道生解释道,市场对芯片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场景会跟不同的芯片厂商合作,腾讯目前正在跟多家国产芯片厂商合作、适配。
在AI战略的定位上,腾讯提出的是打造“以人为本的AI”。汤道生认为,AI能做的事特别多、特别广,所以腾讯应该有一个很清晰的定位。腾讯拥抱AI也是全方位的,每一个业务都在拥抱AI。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AI相关的产品,在今年年初组织变革后,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通过组织的变革、升级,有更多能力打通C端、B端,让两边的产品也更具竞争力。
智能体需求更多样全面、差异在于落地细节
正如App之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体将成为AI时代的主要应用载体。智能化方面,9月16日,腾讯云正式发布腾讯云智能体战略全景图,全面开放开发平台、应用场景、基础设施、模型能力与伙伴生态。
汤道生对记者指出,行业里除了大企业,广大中小企业希望有针对ADP(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更完善的商业化支持产品,同时也有很多开发者希望有开源的工具,能够快速上手,打造一个原型。接下来,腾讯会持续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智能体能力,提供更多的服务,全方位支持行业内打造智能体的需求。
过去一年,腾讯混元密集发布了30多个模型。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如何以更低的部署和推理成本,实现更强的模型性能,从而加速模型在产业中的落地。
“智能体真正的差异在于落地细节。只有真正走过那个落地的过程,才会知道它的挑战在哪里。”汤道生还提到,对于企业而言,如今打造智能体的成本并不高昂。只要能在自身合适的业务流程中找到可优化的环节,并借助AI实现降本增效,这种做法便是可行的,并非难以实现的目标。
但他也提醒,对于模型厂商来说,情况则大不相同:它们不仅需要投入巨额硬件成本与模型训练成本,当前的商业模式也尚不明晰。在行业竞争高度激烈且加剧的背景下,当下众多模型服务提供商,还是需要思考并构建出健康且具备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
AI已成为腾讯的“新业务基因”。汤道生透露,用户现在每天向腾讯元宝的提问量,已经达到年初一个月的提问总量。但目前,To C的AI原生应用还在投入期,腾讯目前没有深度去考虑商业化的部分。
“现阶段我们还是把重心放在打磨产品和服务体验上。比如元宝、ima这些AI原生应用,接下来会更多聚焦用户体验的提升、场景覆盖的扩展等,让用户在使用时能更自然、更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汤道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