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炸裂大单”:画大饼,还是AI狂潮的开端?

近期,网友纷纷惊呼——美股又疯了。这两周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一个动辄暴涨20%~40%的AI相关个股。

甲骨文(Oracle)让市场陷入狂热,烈度堪比当年横空出世的英伟达。甲骨文股价在上周三一度暴涨42%,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首次成为全球首富,短暂结束了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Elon Musk)近一年的榜首地位。

关键就在于,公司发布了超出市场预期的季度财报,其中“剩余履约义务”(RPO)指标大幅跃升,云基础设施收入指引远超分析师预期,刺激甲骨文股价暴涨。

如此庞大的RPO背后,是甲骨文与AI领域头部企业签署的一系列重磅合作:不仅与OpenAI达成4.5吉瓦数据中心容量的合作(电力规模足以供应数百万美国家庭),还拿下了xAI、Meta、英伟达等巨头的长期订单,这些订单既验证了两月前市场对其生态位的判断,更让市场看到了其持续盈利的强劲潜力。

不过,业内人士对笔者提及,甲骨文与OpenAI签下了近3000亿美元的超大订单,但这份合约并不是具备法律效应的合同,而更类似于LOI(意向书)/MOU(谅解备忘录)。甲骨文一年的营收也不过600亿美元、现金流200亿美元,最终甲骨文真的有钱建设基建、能吃得下这块业务吗?

但这似乎也符合过去20年埃里森喜欢说大话、放卫星的风格。

究竟老巨头凭啥化身AI新宠?庞大的RPO真的靠谱吗?未来的AI投资格局将如何演变?

甲骨文大爆发

一季度“DeepSeek冲击”重创美国科技巨头,8月,英伟达停止为中国生产H20芯片的消息再度扰动市场。

担忧还在于,部分AI概念股的涨幅已超过短期盈利增长轨迹,如果资本支出增长最终放缓,AI相关股票可能遭遇杀估值。

正当市场还在犹疑之际,甲骨文的财报又燃起了市场情绪。本季度甲骨文的业绩表现堪称惊艳,尽管调整后营收149.3亿美元、每股收益1.47美元略低于市场预期,但庞大的RPO震惊市场,盘后股价暴涨28%,创下自1999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直接印证了市场对其AI价值的认可。

美国资产管理公司Amont Partners董事总经理Rob Li对笔者表示,甲骨文突然放出重磅消息——与OpenAI签下了近3000亿美元的超大订单,一举震惊市场,股价当天狂飙超30%。

要知道,甲骨文一年的营收也不过600亿美元、现金流200亿美元,这样的订单规模堪称“史诗级”。

除了和OpenAI等大客户的订单,甲骨文的云业务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其中云基础设施(IaaS)营收33亿美元,同比增长55%,超过分析师预期;云业务总营收(IaaS+SaaS)达72亿美元,同比增长28%,清晰展现出其从传统软件向AI基建转型的阶段性成果。

甲骨文2026年的资本开支预计增加40%至350亿美元,大部分用于数据中心设备,增长动力来自强劲RPO。此次RPO公布的规模令人震撼,尤其公司宣称这只是开始,后续还有更多合同,将甲骨文在前四大云厂商中的份额从14%提升到43%。

New Street Research称,预计二线云厂商将跑赢巨头,最终在AI云市场中占据50%的份额,只是没想到会进展得如此之快。

那么谁会花这么多钱?首先可能是OpenAI和Stargate(星际之门)就可能贡献1700~3250亿美元。

New Street Research此前估计, OpenAI在2025~2030年期间,将在训练和推理算力上累计投入超过3300亿美元,其中训练占一半以上。这意味着甲骨文仅在训练部分就可能拿下超过1700亿美元RPO。如果在推理部分也获得显著份额,其增量就更大,尤其是若它在定价上积极对抗微软的话。尽管微软在推理上享有优先权,但在激烈竞价下不太可能完全行使。

此外,马斯克的xAI也可能为甲骨文贡献大单,预计100~200亿美元。上述机构提及,了解到xAI打算将所有推理负载运行在甲骨文上,并预计2027年收入达50亿美元。按2025~2030年50%~100%的复合增长率外推,意味着累计约200亿美元推理支出,几乎全部流向甲骨文。

TikTok亦是潜在客户,预估订单量400~1100亿美元(至2030年)。目前TikTok是甲骨文最大的GPU客户。

事实上,在AI产业的“淘金热”中,“卖铲人”往往是最稳健的受益者,而由英伟达、甲骨文、博通组成的“卖铲三杰”,正是这一逻辑的典型代表。

其中,英伟达凭借GPU芯片的绝对主导地位广为人知,而博通和甲骨文则因为“Plan B”(第二预案)已成为稀缺性标签。虽然核心业务逻辑较之垄断者或者领头羊有一定距离,但正是因为基数不高的原因,巨型客户的微微转向或者备份,就能带来业绩的飞涨。

甲骨文的“卖铲”逻辑聚焦于AI最核心的需求——算力和电力基建。为了抢占算力供给先机,它避开同行争夺的一线城市数据中心,转而在美国国内的得州和国际的马来西亚等低成本地区布局,与加密货币矿企转型的开发商签订15年长租约,快速部署吉瓦级数据中心,例如为OpenAI建设的得州集群以快速通电速度交付,马来西亚的集群则锁定了字节跳动未来3年的算力需求。

同时,它采用“自建 + 第三方合作”的混合基建模式,12个月内即可交付百兆瓦级算力,独有的RoCEv2网络技术还能将AI集群通信成本降低两成,叠加富士康代工服务器,形成了“低价高效”的算力供应链。

CEO画大饼?

然而,在股价暴涨后,质疑也纷至沓来。

Rob Li对笔者提及,甲骨文与OpenAI签下了近3000亿美元的超大订单,但甲骨文一年的营收也不过600亿美元,现金流200亿美元,这样的订单规模堪称“史诗级”。

然而,市场的狂热背后,冷静下来细看,这个消息更像是一份远景目标,而非真正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业绩指引。

双方为何愿意签这样的“放卫星协议”?答案很简单:双方都能受益。

Rob Li分析称,对OpenAI来说,签下协议后,甲骨文承诺给予其GPU/ASIC芯片的最优先上线权。OpenAI可以用这份“最优先客户承诺”去融资或贷款,从而继续维持其高强度的算力投入。

对甲骨文而言,虽然合同没有约束力,但它可以拿着这份“承诺的业务量”去融资、去贷款,从而加快数据中心建设。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典型的“空手套白狼”:一纸意向书,双方都能撬动巨额资金。至于未来OpenAI是否真有能力持续融资、买足够的芯片、把卡放进甲骨文的数据中心,那是后话。

“因此,这笔交易短期内对双方都是利好,但其execution risk(执行风险) 极高。就股价而言,甲骨文股价在飙升后其实已经为未来的利好定价,目前我会倾向于持谨慎态度。”Rob Li称。

New Street Research也认为,甲骨文之所以有希望赢得合同,必然是采取了极其激进的策略。

目前,在一个有三大云巨头(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百余小型新入局者的激烈市场中,这是唯一的必然选择。甲骨文的“商业激进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规划来看,甲骨文可能是唯一能承接如此规模RPO的厂商,因为其制定了最激进的产能扩张计划——提前几年在美国积极获取土地、电力,建设数据中心。与巨头们扩张自用负载类似,这看上去可信。换言之,四大厂商都有扩容计划,但其余三家要分配一半以上给内部需求。

从定价来看,甲骨文很可能在价格上极具进攻性。之所以能打“价格战”,一方面是因为前三大巨头产能受限,可能无法接这些超大合同;另一方面,大客户规模太大,CoreWeave、Nebius等只能算“补充供应商”,难以长期作为主力。因此,这些大规模AI合同虽毛利率较低,但短期内不太可能亏损。

此外,xAI为什么自己做训练却把推理放到甲骨文的云上?答案是灵活性。

训练讲究“有多少预算,就尽快买尽可能多的顶级算力”;而推理是“这是我眼下的需求、短期能承诺的规模,以及未来可能需求,但我一没钱,因为资金全砸在训练上,二也不清楚后续计划”。

这意味着甲骨文几年后可能面临合同到期、续约前景不佳的风险,比如客户改用旧一代训练算力来推理,或转向ASIC。

对行业而言,甲骨文的爆发无疑是积极的,之前机构还在困惑大型AI厂商如何找到并满足数千亿美元的算力需求。而甲骨文的爆炸性增长,让各界更有信心到2035年基础设施支出可达3~6万亿美元/年。

但要注意的是,这些“巨型替代者”在财务上会比三大巨头脆弱得多。甲骨文此举主要依赖高杠杆融资,若未来泡沫破裂,很可能从这里开始。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