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进 工业智能体专业赛在北京启动

  9月9日,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工业智能体专业赛在“99全球链商节开幕式暨丰台对外开放发展推介会”上正式启动。

  该赛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与北京市丰台区政府联合主办,以“平台化赋能,智能体定义”为主题,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系统深度融合,既是“人工智能+制造”行动的具体落地,也是中关村丰台科技园以赛聚智、以赛促产的务实作为。

  把比赛办在产业链上,把赛题带到生产线上,把服务落到企业里——是这场赛事的最大看点。

  把比赛办在产业链上

  让创新扎根真实应用场景

  真正的技术创新是产业链条上的价值创造。此次专业赛选择落地丰台,正是看中了这里完整的产业协同链条。

  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领域的成熟应用场景,为工业智能体项目提供了“实战试验场”。在数据资源层面,数慧时空遥感数据资产入表、国联股份工业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集聚分发;在技术成果层面,中工互联“智工·工业大模型4.0”、中国中车“斫轮”大模型等垂类产品,已在多个核心工业场景落地。

  当智能体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每一个算法的优化都直指效率提升,每一项技术突破都瞄准成本降低。国联股份提出“企业级优化到产业级协同”路径,卡奥斯提出“大企业共建、中小企业共享”的生态模式,参赛项目不再是技术的“独角戏”,而是产业协同的“交响乐”。

  把赛题带到生产线上

  让技术方案经受实战检验

  工业智能体的价值在于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本届大赛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控、供应链管理、设备运维、营销管理、工业碳管理七大核心场景,每一个都直击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痛点。

  赛事创新采用“双轮驱动”题目模式:一方面,面向七大场景征集开放式创新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联合卡奥斯、浪潮云洲、中工互联、中国中车、中国通号等8家龙头企业发布“揭榜挂帅”题目,推动创新力量直面产业一线难题,实现技术方案快速验证与落地。

  以浪潮云洲的实践为例,当某中型化工企业用自然语言提出“想降低生产能耗”时,智能体不仅能解析出其真实需求是“优化反应釜运行参数”,还能调取同行业类似规模企业的改造案例,推荐“设备健康管理+能效监测”定制方案。

  这种场景驱动的创新模式,体现了工业智能体从“规则驱动”到“认知驱动”的范式变革。正如国联股份副总裁张梅甫所言,工业智能体具备主动干预、协同优化、进化性三大特征,从“事后报警”变为“事前干预”,实现多智能体协商决策,并在运行中不断学习优化,这是从“工具”到“员工”的根本转变。

  把服务落到企业里

  让赛事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

  传统赛事往往是“颁奖即结束”,而本届大赛构建了“赛前—赛中—赛后”全链条服务体系。

  为助力项目成长,大赛提供全链条支持:赛前开展技术指导、商业计划书撰写等培训;赛中搭建产学研用金对接平台;赛后为获奖项目(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12名及优秀奖若干)提供最高3000万元落地孵化服务,包括办公场地、人才公寓、融资对接等全方位支持,同时优先推荐参评工业和信息化部试点示范、专精特新政策及产业基金投资。

  更重要的是,大赛明确构建了“揭榜—验证—采购—复制”的闭环机制。数慧时空遥感数据资产入表、中工互联“智工·工业大模型4.0”等项目的成功落地,为参赛项目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和可依托的生态。这种“服务落到企业里”的模式,让每一个参赛项目都有机会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验证价值、迭代优化、规模复制,真正打通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从“给政策”到“建生态”,从“办比赛”到“育产业”,这种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了让优秀项目“引得来、留得住、长得大”。

  把创新融入生态中

  为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能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智能体作为“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集中体现,承载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的,要“以工业智能体为抓手深化人工智能工业应用,带动工业数据集、工业大模型的创新迭代”。

  看似一场赛事,实则一次动员;看似比技术,实则比机制;看似拼项目,实则拼生态。此次大赛的举办,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推动形成“平台赋能+智能体创新”的良性生态。

  随着更多工业智能体项目在丰台落地生根,这里不仅将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更有望成为推动全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沃土。从“制造重镇”到“智造高地”的华丽转身,中关村丰台科技园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记者 闫岩)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