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周逸斐 每经编辑:陈星
9月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关情况。
今年是科普日首次在全国升级为科普月。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哪些安排和亮点、特点?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倪志宇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提问时表示,从“日”到“月”,不仅仅是活动时间的延长,更是活动内涵的重塑。
今年首个全国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由中国科协联合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共同部署开展,将组织“系列主场活动”“纲要办成员单位特色活动”“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阵地探未来”“千万IP创科普”“科学文化进基层”六大版块活动。
发布会现场 每经记者 周逸斐 摄
全国科普月平台网站已经汇聚各地活动超过10万场
倪志宇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科普月的前身是连续举办了22年的全国科普日。今年的科普月一方面聚焦科技前沿,激发创新动能,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协同发展、融合互促的平台。
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园区、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将面向公众开放,各类科技场馆、科技社团等将围绕科技前沿、重大成果,打造专题展览、科普报告、主题科普活动,让公众身临其境感受“未来已来”,不断增强对科技创新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热情。
另一方面是多元主体参与,凝聚广泛合力。科协切实履行“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职责,积极联动各行业部门、社会各界,共同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广泛覆盖的大科普格局。
纲要办成员单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动员系统各级单位开展体系化科普活动;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积极组织开展各具地方特色的科普月系列活动,科技国际交流也将在多地开展;各类科研院所、企业、高校、学会、科技文化场馆、媒体等集中提供精彩纷呈、多元优质的科普服务。目前,全国科普月平台网站已经汇聚各地活动超过10万场。
突出群众性,让科普“动”起来
倪志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今年的科普月在科普惠民方面,首先,突出趣味性,让科普“嗨”起来。科普剧、游园会、科学运动会、打卡探馆等活动广泛开展,系列科普地图、科普研学路线陆续发布,全国百家科技场馆“科学之夜”持续举行,200多场科学大师剧火热上演,这些好玩有趣的科普活动将极大丰富公众的科普体验。
其次,突出时效性,让科普“热”起来。各地将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开学季、农民丰收节等节点,打造“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主题科普、“开学第一课”科普进校园、农技协联合行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广泛提升群众的关注度。
再次,突出群众性,让科普“动”起来,科普服务将走进街道社区、步入田间地头,“流动科普百县千车万里行”“科普边疆行”“科学文化精品进边疆”等活动将深入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有力促进科普普惠基层。
此外,中国科协联动央视打造的“典赞·科普中国”,将展示各行业、各地域科普实践案例以及科普月品牌活动,促进交流互鉴。科技馆与高校、科技企业共创的“科普创新实验室”,首次集中推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创新展品,为科技资源科普化探索实践路径。各地各方积极宣传推广优秀科普作品、科技案例、科普达人、科普阵地,集中推出科普新品牌、新模式,带动科普工作创新提升。
在线上线下融合方面,“科普中国”平台联合学习强国、微博、抖音等18个网络平台开展网络科普联合行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将化身科学传播达人、科普创客,创作、传播网络科普正能量。
“科普之光·首届全国科普月大型网络展播活动”,通过连续30天的线上展播,让公众“云游”科技世界、领略科学魅力。各地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推动云直播、云看馆、短视频创作和优质科普资源线上共享,打造精彩纷呈、永不落幕的“云上科普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