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厂商拿到大单,人形机器人落地提速 专访星尘智能方科:预计明年商业化会有显著进展

每经记者:杨卉 每经编辑:魏官红

9月2日,蚂蚁、字节先后下注的星尘智能(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尘智能”)宣布与上海仙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的合作,并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推动上千台AI(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等场景大规模、分阶段部署。

今年以来,已有多个厂商拿到了量级过千台的订单,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展正在加速推进。

从商用角度看,市场究竟需要怎样的人形机器人?哪些场景会率先起量?技术路径方面,绳驱传动与传统的解决方案有何不同?带着这些疑问,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了星尘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FO(首席财务官)方科。

星尘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FO方科 图片来源:受访对象提供

把AI先用起来,机器人可以在场景中“边学边干”

NBD:星尘智能成立于2022年,那时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已有不少,且大多困于商业化,团队是出于什么考量决定进入这个产业?

方科:2022年,当时市面上确实有很多人形机器人,但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具身智能”,只是有着类人的外形,逻辑还是传统的机械臂。到了2022年年底我们意识到,未来的机器人会有大脑,机器人会与AI更加紧密结合,尤其是在各类落地场景的部署中。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意识到,如果只是做一个硬件(机器人)没有AI(软件),其实还是上一辈(代)的机器人,本质上很难去规模化应用。如果只有算法没有机器人,就会导致没有数据,AI很难真正地去进化。只有把本体和AI进行强耦合,一方面能让本体更好地落实到场景中,然后从场景中收集数据来训练AI,同时利用AI不断地驱动,提高机器人在场景中运用的效率。基于此,我们也做了一整套的底层逻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目前我们不仅有本体(机器人)的交付,还有AI的交付。

NBD:星尘智能是业内首个实现绳驱AI机器人量产的企业,从设计路线上看,绳驱和传统的解决方案有什么区别?对机器人的性能有什么影响?成本如何?

方科:这个要区分一下。目前市面上有谐波关节模组、一体化关节模组、行星关节模组等,驱动方式都属于电驱,我们只是在传动上有所不同,采用了腱绳驱动的技术路线。

与传统方案刚性传动相比,绳驱是一个刚柔耦合的方案。绳驱传动可以模拟人类肌腱的丝滑用力方式,让机器人行为与动作高度仿人,具备高动态响应、高灵巧操作、高交互安全等优势,能持续探索人擅长而传统机器人通常无法胜任的工作。

当初我们选择传动模式的时候曾做过实验,绳驱有几个优势。以开门为例,随便一个人都可以轻易地开门,因为人做很多事情都是逆传动的,但机器人视觉很难实现。而在绳驱的结构中摩擦少,力透明度高,能够很好地去做力控,这是我们选择绳驱的初衷。

第二点是绳驱有很好的动态响应能力和强仿生性,可以像人一样很快地完成自然的动作,更好地与人交互。第三点主要是安全方面的考量,由于电缆是柔性的,能够避免传统硬件带来的碰撞风险,提高了安全性。不过,这种技术路线也面临控制算法复杂,腱绳材料易磨损等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引入混合刚柔体动力学建模,来实现更高精度的动态轨迹跟踪与实时响应,并通过优化传动机制和制造工艺提升系统的耐久性与稳定性。

成本方面,绳驱其实是比传统方案低很多的。首先,我们使用的行星减速器就比谐波减速器更便宜。另外,绳驱的算法可以弥补电机中的很多高性能要求,对整个电机的性能要求不会那么苛刻,降低了电机和结构件的成本。

NBD:你刚才提到要在场景中训练,星尘智能的训练数据都是基于真实场景吗?

方科:我们的数据来源主要有几个,其中,真实数据是最重要的来源。虽然业内有很多争论(是否该用真实数据训练人形机器人),但毫无疑问,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真实数据是效率最高的。此外,我们也在同步使用包括仿真数据、视频数据等,让机器人更加聪明。

NBD: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实际智能水平大概能达到什么程度?

方科:我觉得现在整个AI的发展,在行业(机器人产业)里面只是刚开始。如果是100米赛跑,最多只走了5米到10米。

要让机器人逐步落地,让AI产生价值,首先要把它们在场景中用起来,产生一个数据闭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机器人应该与远程遥操相结合。

在开放性场景中,具身智能不可能搞定所有的情况,远程遥操可以保证我们在不够成熟或者数据量不够的场景中,依然能对客户实现100%交付,同时还能在场景中产生并收集更多的数据来训练机器人。

未来其实还可以跨国部署机器人,在北美和欧洲等地的工厂中通过远程遥操来实现控制。一方面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配来解决时差的问题,实现24小时持续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硬件成本将显著下降 商业化进展加速

NBD:目前公司的交付能力和交付计划是什么样的?

方科:我们是在今年6月正式开始量产,今年的计划大概是上百台。年底我们还会发布新的产品,保守估计明年(量产规模)至少会是1000台。今年6月份开始量产以后,我们的迭代周期大概是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大的迭代,1至2个月进行一次小的迭代,同时根据客户需求不断调整。

NBD:哪些因素正在加速国内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到来?

方科:我觉得,虽然AI(具身智能)只是刚开始,但硬件的进展非常快。在政策驱动下,国内的硬件供应链转型会非常明显。我们认为,明后年硬件成本会快速下降,这意味着,对整个机器人产业来说,来自产业化方面的需求会快速到来。对我们而言,由于硬件降本已经开始发生,我们下一代的产品成本预计也会非常低,同时会用AI加上远程遥操来降低部署成本,让机器人快速用起来。

NBD:你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会在明年有一个快速的发展吗?从家庭到工业,哪类应用场景有望率先起量?

方科:对,我们坚信。现在虽然AI还处于早期,但技术的闭环已经看到,加上成本的下降趋势已经很明显。对解决企业的刚需而言,我觉得现在已经有很多机会了。近期也有不少客户来与我们沟通需求,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至于应用场景,拆开来看,工业领域属于封闭式场景,家庭以及C端本质上是开放性场景,两个场景的解决路径略有不同。两条线我们都在做,封闭式场景短期内是能够快速起量的,但需要机器人厂商与下游企业相互配合。在这些下游企业中,传统玩家无论是客户还是行业的资源积累都非常深厚,所以我们更倾向于以提供产品的形式与资源丰富的头部玩家一起合作,快速地将人形机器人推向工业市场。

另一个开放性场景未来肯定是“星辰大海”,更大的量一定会在C端发生。但很显然,面向C端的产品需要能应对非常开放性的场景,这是需要时间的。对我们而言,还是要逐步针对开放性场景做适配,慢慢向C端渗透。而且任何一个C端场景,现在都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先进入这个场景,满足客户一部分的垂直需求,然后再边做边学。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