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酒店刺客,传赴港IPO?

文 | 啸 天

头顶“中产酒店之王”光环的亚朵,于近日传出赴港上市消息。这家以“人文酒店”体验和“酒店+零售”模式著称的公司,试图在香港资本市场开启新篇章,传拟募资数亿美元。

当下的亚朵,核心的住宿业务关键指标持续下滑,被寄予厚望的零售“第二曲线”增速开始放缓。更令人警惕的是,亚朵品控失守、内控“翻车”的事件在2025年集中爆发——从“医院枕套”到“天价房费”,从卫生乱象到服务投诉,一系列负面舆情不断侵蚀着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

赴港上市对亚朵而言,或许是规避美股地缘政治风险、拓宽融资渠道的一步。但对投资者和消费者来说,更关心的是:一个新的上市地点,能否解决其在高速扩张中日益凸显的运营顽疾?当“中产滤镜”逐渐破碎,亚朵的资本故事,还能讲多久?

坎坷上市路:赴港IPO会更容易吗?

亚朵的上市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波折。在将目光投向香港之前,亚朵的初心是A股。

2019年,风头正劲的亚朵首次启动A股IPO辅导,但在短短三个月后便宣告终止。2020年,公司改聘中金公司,再度冲击A股,最终仍不了了之。两次折戟A股,业内普遍认为与其VIE架构、轻资产模式下的盈利波动性以及当时监管对消费类企业上市的审慎态度有关。

A股梦碎,亚朵转战美股资本市场,但过程同样一波三折。2021年6月,亚朵首次向美国SEC提交招股书,计划募资3.5亿美元,原定7月1日挂牌。然而在上市前夜,公司却上演了“临门一脚”主动撤销认购的罕见戏码,市场一片哗然。

直到2022年11月,在经历了四次IPO尝试的辛酸后,亚朵才终于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为确保发行成功,亚朵大幅下调股票定价,并将募资规模从最初的3亿多美元,缩减至约5225万美元,缩水幅度高达80%。

尽管上市之路充满坎坷,但资本的加持无疑为亚朵的“千店计划”注入了强心剂,使其开启了新一轮的规模扩张。如今,在美股上市不到三年,亚朵再次将目光投回香港。这一举动,被广泛解读为对冲《外国公司问责法》带来的美股退市风险,同时也是为其更大规模的扩张积蓄新的资金。

但问题是,赴港IPO之路会一帆风顺吗?相比三年前,如今的亚朵虽然规模更大、营收更高,但其核心业务的增长瓶颈和内控管理的巨大漏洞也已暴露无遗。港股投资者,在经历了众多新消费品牌的起落后,对商业模式的审视只会更加严苛。亚朵必须证明,自己不仅能讲出动人的故事,更能解决棘手的现实问题。

枕头神话”背后:主业失速

亚朵的商业模式,一度被奉为酒店行业的创新典范。其独特的“酒店+零售”双引擎,在过去几年驱动了业绩的飞速增长。然而,2024年以来的财报数据却显示,这两个引擎正面临失衡的风险,被寄予厚望的“枕头神话”背后,核心住宿业务,增长已现颓势。

财报数据显示,亚朵酒店的几项关键运营指标正持续亮起红灯。2024年,其整体入住率和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RevPAR)就已双双同比下滑。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下滑趋势仍在继续:入住率从去年同期的73.3%降至70.2%,日均房价从429.5元降至418元,RevPAR更是同比下降7.3%至304元。作为一家酒店集团,当核心的住宿业务增长乏力时,其长期发展的根基便开始动摇。

面对主业疲软,亚朵盯上了“枕头生意”。2021年,公司正式推出零售品牌“亚朵星球”,主打枕头、床垫、被子等睡眠产品。这一转型大获成功,2024年,亚朵零售业务收入同比暴增126.2%,达21.98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三成。其中,仅枕头就卖出了380万只,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单品。

然而,与2023年四季度高达236%的零售业务收入增速相比,该指标在2025年一季度骤降至66.5%。增速的断崖式下滑,表明这个“第二增长曲线”的爆发期可能已经过去。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亚朵的零售业务高度依赖酒店这一线下体验场景。酒店是其枕头等产品的“超级展厅”和“金牌销售渠道”,酒店员工甚至被戏称为“枕头推销员”。当酒店主业的口碑因品控问题下滑,入住体验下降,这种场景零售的根基也将被动摇。当消费者对亚朵酒店的信任产生裂痕时,他们还会心甘情愿地为其高溢价的枕头买单吗?

内控“翻车”,口碑被加盟模式反噬

如果说业绩增长放缓是亚朵的“远虑”,那么频发的内控“翻车”事件,则是其迫在眉睫的“近忧”。亚朵超过98%的门店均为加盟店,这种轻资产模式成就了其快速扩张,却也为其品控和管理埋下了巨大隐患。2025年,这些隐患被集中引爆。

2025年3月,广州花洒藏发事件:网红博主入住广州某亚朵酒店,发现花洒喷头内有多根头发,更换房间后问题依旧,酒店最终未能给出实质性解决方案,事件在网上发酵,引发公众对亚朵卫生状况的初步质疑。

6月,杭州曝出“医院枕套”事件。有网友入住杭州一家亚朵酒店时,发现枕套上印有附近医院的Logo标识。这一事件直接引爆热搜,尽管亚朵迅速致歉并归咎于“洗涤供应商失误”,但“布草混洗”疑云,让消费者动摇了对亚朵卫生安全体系的认知。

7月,北京“减标减配”事件。北京鸟巢附近一家亚朵4.0版本的“见野”酒店,被媒体曝光存在餐厅环境脏乱、后厨管理混乱、冷藏品常温存放等一系列“减标减配”问题,与其高端定位严重不符。8月,长白山则曝出“天价房费”事件。趁“稻米节”音乐会之机,长白山附近的亚朵酒店房价被曝飙升至4000-5000元,较平日上涨十余倍,引发“背刺中产”的巨大争议,最终招致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约谈和告诫。

一系列密集的舆情,系统性地暴露了亚朵在加盟店管控上的巨大漏洞。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近2500条投诉,内容涵盖卫生、安全、服务态度、隐私泄露等方方面面。当“文艺滤镜”碎了一地,亚朵需要面对的,是一场深刻的信任危机。

靠着抓住中产阶级对住宿体验升级需求的时代红利,亚朵崛起了。但“狂奔”中的亚朵也面临着诸多麻烦。赴港上市,或许能为其解决资金麻烦,但无法根治其在运营管理和品牌信任上的沉疴。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