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抢占同位素药物新赛道,让“与时间赛跑的药物”快速可及

界面新闻记者 方卓然
界面新闻编辑 庄键

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竞争的焦点赛道之一。

8月28日,2025张江药谷国际创新大会先进疗法论坛在张江科学会堂开幕。

为进一步打响“张江药谷”品牌,“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升级为“张江药谷国际创新大会”。本届大会以“源生无界”为年度主题,以“1+1+10”多元形式展开,包括1场全体大会、1场科创生态展、1V1商务洽谈及10场平行分论坛,呈现张江在先进疗法领域的创新生态与产业实力。

作为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张江目前已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最完整、生态最优良、人才最集聚、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在生物医药领域,张江实现了从集聚发展到全球引领。”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俞勇介绍,目前张江药谷已集聚超过2300家生物药企业,培育上市公司超60家,“全球前十强的药械跨国公司以及全国2/5的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都在张江有布局”,彰显张江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在生态体系建设方面,俞勇指出,张江已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孵化、加速、临床转化和产业化的全链条生态服务体系,“累计诞生一类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超过60个”,且临床适用、中国首发、全球首创的“3F”成果在张江持续涌现。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汪潇也给出明确数据支撑:“2019年以来,浦东累计一类创新药29个,占全上海的78%;创新医疗器械31个,占到全上海的57%。”他进一步补充,“今年以来,又有6款1类创新药和4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覆盖多个重大疾病领域,实现多项首创突破,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继续呈现领先优势,浦东已获批4款CAR-T产品,占全国57%。”​

面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阶段,汪潇透露了浦东的最新布局:“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从跟随式创新迈向原创型创新突破的新阶段。前不久,浦东对标波士顿等世界一流园区,发布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功能提升方案。”​

对于方案核心方向,汪潇明确表示,“浦东将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坚持研发和制造并重,提升创新产品承载能力,坚持全程跟踪服务,推动细胞基因、脑机接口、ADC、新型同位素药物等新兴赛道进一步集聚。”

除了已有的成绩,当天浦东还正式发布新型同位素药物园区,以抢占新型同位素药物发展机遇。‌同位素药物‌是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殊药物,通过同位素的物理衰变或化学特性,用于‌疾病诊断、治疗或医学研究‌。

此次发布的园区名为张江药谷•创新药基地(老港),未来将在张江科学城内国际医学园区,布局“研发集聚区”,在毗邻浦东国际机场(东方枢纽)的老港工业区布局“生产集聚区”。

浦东新区科经委副主任凌刚对界面新闻表示,同位素药物是“与时间奔跑的药物”,对运输效率、运输距离要求较高。老港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该园区地处交通枢纽核心,北接浦东国际机场(距浦东国际机场8公里,只需要10分钟车程)、南依洋山深水码头、毗邻东方枢纽,另有主干道连接两港大道、外环高速、绕城高速和申嘉湖高速等高速公路。

与此同时,浦东国际机场是国内仅有的7家放射性物品进出港许可机场之一,且浦东机场已经设有“放射性物品临时存放场地”,申请即可使用。凌刚还透露,浦东新区将与机场及相关航司通力协作,进一步优化同位素药品进出港流程,提高航空运输的便捷性时效性,确保远程运输快速可及。探索建立“白名单”制度,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保障。

他认为,包括浦东交通区位优势,叠加创新研发、产业生态、上海丰富的临床资源、长三角的巨大临床需求等要素,共同构筑起浦东发展医用同位素药物细分赛道的“五大优势”。

浦东新区创投集团相关负责人门庆兵表示,同位素药物目前是医疗领域的蓝海市场,浦东正在围绕产业上下游进行投资布局的研究。“除了一些普遍的金融渠道,我们也在探索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降低企业成本,使得一些价格比较昂贵的设备,可以为更多企业服务。”

园区成立当天,晶核生物、纽瑞特医疗、君康立泰等一批同位素偶联药物项目签约落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及区属医疗机构,成立首批新型同位素药物产医融合创新中心。

长期从事干细胞基础与转化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主任高绍荣认为,“生物医药产业能够蓬勃发展,离不开张江构建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他解释说,张江不仅有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和大科技设施,还有深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科学家、推动成果转化的概念验证平台,以及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企业,能够实现从“书架”到“货架”的无缝连接。

针对先进疗法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高绍荣建议,上海应加重源头创新,“鼓励科学家勇闯无人区,开展高风险高回报的探索性研究,为先进疗法开发提供创新源泉”;与此同时完善转化平台,打通从技术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此外,还应推动更开放的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共享临床数据,推动先进疗法全球可及性”。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