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去香港买保险成为许多大陆人的新选择,跑去香港买保险的人越来越多了,而根据香港方面保监处的数据整理也表明内地去香港买保险的人数在逐年增加,而且增幅越来越大。为什么人们更加倾向去香港买保险呢?
一、重大疾病险更便宜,教育险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更高
重疾险上文的对比中已经详细说明,教育险我研究过一些产品,个人认为最好的就是英国保诚的隽升。虽然6左右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算不上特别高,比投资对冲基金等项目要少,但因为是美元投资,美元的通货膨胀率非常低,这就比人民币投资6左右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更为保值。打动很多人的是隽升公布的计划书:只需存五年,第六年就可以开始领钱,不领的话复利滚动。比如给1岁宝宝每年存入8万元,连续存5年,到宝宝18岁到23岁读本科和研究生时,可以连续5年每年提取18.8万,一共提取94万;此时账户还剩18万,继续滚存到孩子30岁时,余额增至32.7万;到孩子60岁时,余额增至280万;到孩子100岁时,余额增至4,615万。
计划书很诱人,但我必须特别提醒的是:这些数额都是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实际收入可能会比这个高,也可能会比这个低。因为有保证预期年化预期收益部分,所以除非早期退保,否则也不会有亏本的情况,但非保证预期年化预期收益部分,所以是需要看保险公司的运营情况的。选择香港前三名保险公司都是超过百年的运营,历史数据皆可作参考。
考核教育储蓄险,保证预期年化预期收益部分是很重要的,否则说再好也不靠谱。
二、重疾定义不同理赔更容易
国内的重疾险对重疾的定义都遵循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颁发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而香港重疾险的定义各公司不尽相同,总体上来讲比国内的定义要宽松很多。并且国内很多重大疾病险要确诊治疗甚至手术之后才能办理理赔,而香港的重疾险只需要提供诊断报告就可以办理理赔。
不过国内保险现在有进步了,如果觉得去香港很麻烦,可以咨询大陆保险业务员,为了不被忽悠,一定注意以下几点:
①原位癌是否赔,这点很重要,可治愈阶段不赔,那就基本是保死不保生了。
②在同一个保额,同一个供款年期前提下,看哪家保险公司险种保障的疾病种类更多,而且要看是哪种病。国内某保险产品写了保65种,但好多都是疯牛病这种极难遇到的病,坑人没商量的。
③储蓄型重疾险还要对比哪家的资金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更高。保诚和安盛的重疾,保障范围一致,保费差不多的情况下,保诚因为早期赔付在主险,所以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更高,安盛的早期赔付是附加险,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会低一些,但附加险的赔付不占保费总额。两款产品各有利弊,所以我是组合购买的。
④哪家重疾险可附加的保障会更多更广泛,附加险类似于为个人的量身定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可备选的附加保障越多,将来面对疾病时得到赔偿的机会和赔偿金也会越多。一旦做出赔偿,以后再想买保险就是很困难的事了。
⑤给孩子买储蓄型重疾险,可选择附加投保人豁免。万一在那10年20年期间,投保人因为身故或高残,失去继续缴费的能力,孩子可以得到全额保险的权利,剩下的那些年就不需要缴费了。但保费相对贵了约10%。
三、美元结算,这是它的劣势,也是优势
人民币连续升值很多年,我并不确定它在未来没有贬值的风险。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各方面我都会选择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购买保险时选择保有不同货币,可以降低全部存款都是人民币的资产贬值风险。
四、理赔程序相对简单
国内的理赔更为严格和麻烦,而且人为因素很多。保险公司朋友抱怨说因为国内假造单据的现象等不诚信的现象较多,导致互相信任感的缺失,最终造成的恶性循环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陆应该也能好起来,但就现在来讲,香港保险更规范更制度化一些。后面会跟大家说明香港的理赔程序,但我也没理赔过,听理赔过的朋友说很简单便捷,而我也更相信规范制度下的流程。
拓展阅读
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区别
购买保险时应该关注的问题
信用保险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