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足球、自由搏击、清洁服务、混料分拣……近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圆满闭幕。来自世界各地的机器人同台竞技,有的化身兵马俑载歌载舞,有的奋力冲刺百米障碍赛,观众在热烈的氛围中感受科技创新的澎湃活力。
这不仅是一场科技盛会,也是北京持续培育创新生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精彩缩影。以开放的姿态、务实的探索,北京正让“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从理念变成现实。
一组数字直观展现出北京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密度。2024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已支持形成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高端产品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北京持续从需求端发力,推动场景开放和规模应用。在园林、教育、水务、制造业等领域,已选择一批试点单位,梳理18类应用需求,征集并部署50余款创新产品试点应用。
“北京机器人产业总体处于国内第一梯队,特别是在新兴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处于国内领先阵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处副处长梁洪郡说,北京市将机器人作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个颠覆性产品,抓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人工智能赋能带来的机遇,推动机器人产业高水平创新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器人创新高地。
在今年4月举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表现优异的松延动力赢得广泛关注。“比赛后的1个月内,我们就拿到1000多台订单,总合同额超1亿元。”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说。
培育创新生态,不只是产业升级的需要,更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借助人形机器人半马、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接连举办,北京进一步开放区域应用场景,支持优秀的机器人产品和服务在文旅、商业、体育、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展示应用,在支持人形机器人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城市管理服务能力,不断释放新的消费需求。
立足实际、理性规划、前瞻布局,才能把城市的特色充分激发出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浚表示,北京强化规划引领,激发城镇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统筹空间供给和发展需求,统筹资源要素和投放时序,创新多元融合城市新图景。
比如,对于科创产业类街区,各区保障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推动产城融合。对于商业商务类街区,各区优化新载体,依托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推动重点商圈改造提升和地标性消费项目落地。
“北京市域面积约16410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地区占市域总面积的20%,是产业集聚和创新策源的关键阵地。”杨浚表示,目前,北京已构建从“市”到“区”再到“街镇”的规划传导体系,针对不同圈层的差异性、协同性加强规划引导,提出集约高效、协调发展的目标。各区发挥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主动融入首都空间新格局。
“昌平是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既是科技创新高地,也是生态宜居新城。”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倪娜说,今年以来,昌平区投用科兴高精尖成果转化基地等高品质空间超100万平方米,高标准建设轨道微中心,推动区域产业与商业价值提升。
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同频共振,科技突破与生活场景交相辉映。从机器人运动会的热烈竞技,到机器人场景的日常体验,从产业集聚再到新城探索,北京正在用一个个鲜活的实践,展示创新生态的广度与温度,让“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成为首都发展的鲜明注脚。(记者 韩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