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补贴潮的辐射效应,正渗透至诸多行业。
8月22日,喜茶全国超4000家门店全量上线淘宝闪购(饿了么),一度被视为行业标志性事件。要知道,作为一个曾对低价表现过抵触态度的茶饮品牌,在外卖补贴潮初期,喜茶的参与感并不强。此前多年,喜茶只在喜茶小程序和美团平台做外卖。
另有消息称,喜茶还上线了美团“拼好饭”,更多集中在低线城市。《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美团外卖App(应用程序)更改定位后发现,山西大同的消费者的确可以在“拼好饭”找到6.9元一杯的“喜茶椰椰芒芒”。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喜茶的躬身入局或许可以说明,外卖补贴潮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写大小茶饮品牌的生存逻辑。与此同时,稳定多年的即时零售市场格局也已经出现明显的松动迹象。
有中小茶饮品牌商家向记者反映,在本次外卖补贴潮开始前,外卖订单中美团渠道占比六成,饿了么渠道占比四成,“现在反过来了”。
当前,淘宝闪购已经展现出进入“持久战”的迹象。有商家向记者反映,截至8月16日,淘宝闪购的补贴力度出现了小幅缩减。也有茶饮品牌商家称,8月,补贴在继续,不过,平台发的券已经开始“变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接近阿里的人士处了解到,下一步,淘宝闪购可能逐步啃“高客单价”餐饮市场;通过会员日、节气营销、区域补贴等保持单量波动节奏。
茶饮行业迎变局时刻,外卖渠道占比大幅提升
今年夏天,茶饮赛道堪称外卖平台的关键交锋场,早在今年5月,各茶饮品牌就已切换至高强度作战模式。
8月25日,记者在淘宝闪购的官方补贴专区轻易找到了喜茶的身影,其原价19元的多肉桃李补贴后价格为12元。
“今年外卖行业整体节奏非常快,尤其是这个夏天。”柠季外卖运营负责人王羽晔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饿了么(包括淘宝闪购)这边,我们基本上天天都在对接,美团也会很紧凑地与我们对资源。”
王羽晔透露,在平台补贴的助推下,6月份,店日均营业额同比上年已经实现翻倍增长,七八月份涨势还在持续。在平台投入大量补贴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活动期间(8月7日),仅在饿了么平台(含淘宝闪购渠道),其茶饮类外卖订单的同比涨幅就超过300%。
随着外卖渠道成为茶饮品牌订单增长的核心动力,其对品牌业绩的影响也在同步增大。
中小奶茶品牌阿狗奶茶创始人卜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秋奶”当天,订单中外卖渠道占比已达到约80%,“5月份,我们的外卖订单占比约在40%”。
“在极致的低价面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卜江告诉记者,近三个月来,获得平台高额补贴的头部品牌,正借助补贴红利持续扩大市场优势。
王羽晔则表示,品牌加入平台活动后利润并未下滑。“平台会给比较好的补贴,核算下来加盟商到手单杯盈利达标,公司才会报名参加活动。整体看,公司和加盟商参加外卖活动,单量和净利都会提升。”
就补贴的具体构成,有商家对记者表示,商家与平台会分别承担补贴的一部分,两者共同作用,最终形成消费者实际支付的奶茶价格。从承担比例来看,平台承担的补贴份额一般要高于商家。
王羽晔提到,平台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每次开展活动都会进行单独招商,并会告知商家平台预计的出资情况。
在此大背景下,“喜茶”的渠道策略或许是不得不“变”。
艾媒咨询CEO张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喜茶上线淘宝闪购说明品牌在即时零售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开始谋求多样化渠道的扩张,以应对茶饮市场的激烈竞争。
平台们在争什么?
点开淘宝闪购的“官方补贴”页面,映入眼帘的“热销爆品”皆是各品牌的茶饮及咖啡单品。茶饮、咖啡品类为何成为外卖平台角逐的主战场?
张毅认为,茶饮、咖啡品类的连锁化程度比较高,出餐速度也比较快,能接住平台补贴带来的大量订单。其次,茶饮、咖啡品类的消费相对比较分散,有助于降低平台的峰值即配压力。
他还提到,作为高频消费品类,茶饮、咖啡的核心客群以年轻人为主,这类群体对新消费模式的接受度更高,有可能形成稳定的消费习惯。
不过,美团和淘宝闪购(饿了么)的补贴方向并不相同。
有商家向记者分析,美团相对缺乏自带庞大流量的入口,需要推出吸引顾客的活动提升“日活”;淘宝闪购则可以直接从阿里生态内获取现成流量,因此无需依赖力度过大的补贴来拉动用户。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8月以来,平台间的日订单量比拼似乎已告一段落。
有消息称,8月8日和8月9日这两天,淘宝闪购的日订单量份额首次超过了美团。不过,美团和淘宝闪购方面尚未对此做出回应。
事实上,当时正值2025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活动高峰,8月7日晚11点,美团外卖官方微博发文宣布活动结束,这是美团参与立秋节点奶茶促销活动的第六个年头。不过,美团罕见地未发布任何订单数据,明确表示不会发布“连续三天超越1亿单”这种类型的战报,并表示“那些单量都不难做到,但是美团不想向奶茶注入更多泡沫”。
在这场如火如荼的外卖补贴潮背后,这些巨头平台争夺的究竟是什么?
“平台的目标都是发力即时零售。”张毅分析称,美团的核心打法是依托成熟的本地生活生态体系,用高频的外卖场景来拉拢用户,形成订单密度、摊薄履约成本,吸引更多商户入驻,形成双管齐下的飞轮效应,“最终目的还是巩固和扩大在即时零售赛道的领先地位”。
“随着传统电商增速放缓,即时电商成为最后一个数万亿元级别的赛道。”CIC灼识咨询董事总经理张辰恺向记者表示,即时零售用户日均使用频次高,阿里通过布局可获取高频流量,反哺低频电商业务,实现交叉导流。
即时零售格局发生变化了吗?
这场战役打到现在,即时零售赛道的格局当真发生变化了吗?
“今年5月开始,从淘宝闪购入口进来的流量是非常大的。”王羽晔透露,相较去年,今年7月开始,饿了么(淘宝闪购)渠道的店日均营业额已翻倍。
果切连锁品牌切果NOW联合创始人耿斌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补贴潮开始之前,来自饿了么的单量基本上是来自美团单量的一半。截至目前,来自两个渠道的单量都在日均8万单左右。
就即时零售市场格局变化,张辰恺认为,市场格局正从美团主导转向“三国杀”竞争,且美团和阿里谁能获取更高的份额尚不明朗。
在耿斌看来,这场补贴潮的到来对品牌的长远发展是利大于弊的。“我们和门店也在沟通这件事,门店可能觉得做了这么多单,这么累,赚的利润并没有增加。”他表示,“但我们觉得,这件事会让很多没有吃过果切的人来尝试吃一次,给了我们把新客转化为老客的机会。”
耿斌透露,就目前来看,平台的补贴潮给品牌带来了一定的市场增量。“7月5日(周六),是淘宝闪购和美团投入最大的一天,我们的单量峰值在30万单(左右)。”耿斌说。
除补贴外,记者发现,数月以来,各平台还有更多动作。
今年6月,阿里宣布饿了么、飞猪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8月6日,淘宝上线全新的大会员体系,打通饿了么、飞猪等阿里系资源。
7月,京东推出“品质餐饮合营制作平台”七鲜小厨,并启动“菜品合伙人”招募计划,试图从供给端“重构”外卖。另据京东透露,截至二季度末,外卖全职骑手规模已突破15万人。
8月25日,京东外卖业务核心负责人郭庆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将外卖战役比喻为一场“马拉松”,并表示:“千万不要拿跑400米的心态去跑。”他还表示,即时零售目前还处在早期阶段,核心是服务消费者应急性、温差商品、短保质期商品的消费场景。
或许,对即时零售赛道的头部玩家来说,抢占市场的“打擂台”虽非易事,但守住既有的市场份额、应对多方挑战的“守擂台”,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