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马 腾
vivo在成立30周年之际,正式揭开了其首款混合现实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的神秘面纱。这款产品一经亮相,很快在科技圈激起千层浪。靠着398克的极致轻量化设计、双目8K的顶级分辨率以及精准的眼手自然交互,vivo Vision在产品完成度上,给出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答案。
然而,这款“果味很浓”的产品身上,人们也清晰地看到了苹果Vision Pro的影子,以及那个后者至今未能解决的内容与场景极度匮乏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体验样机中,除了观影、游戏、空间相册等基础应用外,能颠覆生产力的“杀手级应用”依然缺席。
vivo Vision的发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后发制人”式对标。它几乎全方位地学习了苹果的技术路线和交互哲学,却又在佩戴体验和价格策略上,针对性补足了前者的短板。
当售价高昂、体验沉重的Apple Vision Pro在全球销量遇冷,成为“苹果最失败产品”时,vivo这位务实的“追随者”,能否通过这场“像素级”模仿与改良,避免重蹈覆辙,甚至后来居上?这不仅是对vivo智慧的考验,更是对整个MR行业未来走向的一次重要探索。
摸着苹果过河:一场“像素级”的对标与改良
“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企业在技术追赶中常用的策略。在MR头显这条前人寥寥的赛道上,苹果Vision Pro无疑就是那块最大、最清晰的“石头”。vivo此次发布的Vision探索版,几乎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摸着苹果过河”的实践,其产品理念和技术路径,处处透露着对苹果的深度对标。
在技术路线上,vivo选择了与苹果几乎完全一致的“VST(Video See-Through)”方案。 近两年,行业在智能穿戴设备上出现了两条路径:一条是以Meta Ray-Ban为代表的轻量化AI眼镜,放弃屏幕显示,聚焦AI语音交互和拍摄;另一条就是以Vision Pro为代表的、以VR为基础形态,通过摄像头透视技术实现MR体验的沉浸式头显。vivo没有选择更“轻”的AI眼镜,而是直面挑战,选择了技术更复杂、沉浸感更强的MR头显路线,这本身就是一次对苹果战略方向的跟随与认同。
在核心交互上,vivo同样复刻了苹果“眼动+手势”的方案。 与Quest、PICO等主流VR设备依赖手柄的交互方式不同,vivo Vision彻底抛弃了物理控制器,其机身内外搭载了多达11枚摄像头,其中内部镜头用于精准追踪眼球运动,外部镜头则用于捕捉手势。用户只需“眼到、手到”,通过视线移动选择目标,再用拇指和食指的轻轻一捏即可完成确认。这种直觉式的交互,正是Vision Pro发布时最令人惊艳的部分,vivo将其成功移植,并实现了极高的流畅度和精准度。
在硬件规格和初始应用场景上,两者也高度趋同。 vivo Vision搭载了顶级的Micro-OLED屏幕,实现了与Vision Pro同级别的双目8K分辨率,配备了行业领先的高通骁龙XR2+ Gen 2平台。其首批展示的应用场景,也几乎是Vision Pro的翻版:可以投射出120英寸等效巨幕的观影模式、身临其境的空间照片与视频、可多窗口操作的办公界面,以及与手机、PC的无缝串流投屏。
然而,vivo并非盲目抄袭,而是在用户痛点上,进行了一次精准的“手术式”改良。最核心的改良,就是佩戴体验。
苹果Vision Pro高达600-650克的重量和糟糕的重心设计,使其“压面感”十足,长时间佩戴成为一种酷刑,这是其销量遇冷、使用率低下的首要原因。vivo则将机身重量控制在398克,几乎与一副头戴式耳机相当。通过更轻的材料、更优化的结构设计以及专为国人脸型定制的多款遮光罩,vivo Vision在佩戴舒适度上,实现了对Vision Pro的“降维打击”。
另一个关键改良,是价格策略。Vision Pro国行近3万元的起售价,使其彻底沦为少数极客和开发者的“奢侈玩具”。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则明确表示,vivo Vision未来目标定价是“1万元附近甚至更低”。通过复用成熟的手机供应链,vivo有望将MR头显的成本控制在更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撬动更广阔的大众消费市场。
苹果的困局与vivo的“后手”
在产品层面进行对标和改良,只是vivo“摸着苹果过河”的第一步。更深层次的,是vivo对苹果Vision Pro陷入困境背后原因的深刻洞察,以及为此准备的差异化战略“后手”。
苹果Vision Pro的失败,本质上是一场“期望与现实”的脱节。
自发布以来,Vision Pro的销量便远不及预期,在美国市场出货量“远不足100万台”。其核心困境在于,苹果试图将其定位为继iPhone之后的“下一代革命性计算平台”,但却未能提供与之匹配的、革命性的“杀手级应用”。目前visionOS生态中仅有不足2000个应用,且绝大多数是现有iPad应用的简单移植。被寄予厚望的“沉浸式视频”内容库也极其单薄,苹果甚至因担心销量不佳而刻意放缓了自有沉浸式内容的上线速度。
这让苹果陷入了无解的死循环:没有足够内容,就无法吸引用户购买硬件;没有足够的用户基数,就无法激励开发者和内容创作者投入生态建设。最终,这款售价3万元的设备,在多数用户手中彻底沦为了“最昂贵的观影器”。
这个连苹果都无力解决的“内容困局”,vivo能成功吗?
vivo的优势在于其更务实、更长远的战略耐心和差异化的目标定位。作为一个“探索版”,vivo Vision并未公开发售,而是通过在全国十余个城市的旗舰店开放体验,广泛收集用户反馈。vivo高管表示,公司将用2-3年的时间,打磨出真正成熟的消费级产品。这种“先体验、后上市”的模式,避免了像苹果一样,在产品和生态尚不成熟时便仓促推向市场,透支用户的期望。
同时,vivo为MR头显找到了一个超越“个人娱乐设备”的、更宏大的战略目标——成为家庭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这可能是vivo整场发布会最值得关注的“深层叙事”。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在访谈中明确指出,MR设备短期内的价值是满足用户对沉浸式大屏体验的需求,但其长期战略价值,在于为vivo正在研发的家庭机器人,提供核心的视觉感知和空间交互能力。
这一战略定位,彻底改变了vivo Vision的价值评估体系。它不再需要与Vision Pro一样,背负“颠覆手机”的沉重使命。它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大规模的用户体验和数据采集,为vivo在空间计算、环境感知、人机交互等领域积累核心技术和数据,最终赋能给更具想象空间的具身智能赛道。当前机器人行业面临的最大痛点之一,就是缺乏真实环境下的训练数据,而MR头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绝佳工具。
从这个角度看,vivo Vision的发布,不仅是为了在MR市场分一杯羹,更像是一次“一石二鸟”的战略落子:既能在消费电子领域卡位下一代计算平台,又能为更长远的机器人战略铺路。
vivo Vision的亮相,为陷入沉寂的MR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一种极为聪明的方式,学习了先行者苹果的优点,又精准地规避了其犯的错误。
然而,横在所有玩家面前的“内容生态”大山,依然难以逾越。vivo给出的答案是——“跳出山外”,将MR的价值锚定在更长远的机器人未来上。这一战略构想无疑是高明的,它为产品的初期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耐心和容错空间。但vivo Vision能否真正成功,或许并不取决于它本身,而取决于其所承载的那个更宏大的“机器人之梦”,能否在未来5到15年内,真正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