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行业再起波澜。
近期,多家网约车平台宣布调整抽成比例。滴滴宣布,今年年底前将订单最高抽成上限降至27%,同时披露去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14%。高德表示,将推动不少于80家合作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上限不超过27%。T3出行表示,平台订单的抽成比例最高不超过27%。
8月2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打车体验与采访网约车司机发现,当前“普通快车”订单单笔抽成约为21%~24%,但也有部分订单因司机当月跑满一定单数会在下月返还部分佣金,还有乘客使用大额优惠券等原因会对司机免佣,使得月平均抽成比例进一步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行业首次调整抽成比例。近两年来,国家多部门持续出台政策规范抽成机制,从要求公开计价规则到推动降低过高抽成,政策导向不断明晰。此次多平台集体行动背后,既有政策推动的因素,也折射出行业竞争从“价格战”向“服务与生态”转型的新趋势。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抽成比例来看,如今头部网约车平台限制的最高比例(27%)还是相对较高,如果能降到20%,司机收入会有明显改善。不过他也提到,抽成比例需要兼顾多个参与方,包括流量平台、SaaS平台、运营商等,而且平台还需要进行价格调控、补贴等操作,这些都会影响抽成比例的设定。
打车体验:“普通快车”单笔抽成约21%~24%,部分订单可返/免佣金
根据各家头部网约车平台的公告,此次降佣并非简单调低比例,各平台同步推出配套机制。
其中,滴滴明确年底前每笔订单最高抽成从29%降至27%,超出部分随单返还;对每月完成50单以上的司机,通过“返佣宝”保障月均抽成不超25%,超额部分次月自动返还。滴滴同时提到,2024年,滴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14%。
T3出行则计划年底前将26%~27%抽成比例的订单占比从21%压缩至17%。曹操出行将抽成上限从22.7%微调至22.5%,但平台也强调这是“主动分享发展红利”的持续性动作。高德打车除推动合作平台降佣外,自身信息服务费上限降至9%,并通过专项奖励再降合作平台综合成本2%。
记者经过采访司机和打车体验后发现,“普通快车”单笔订单当前抽成比例约为21%~24%。
8月22日,记者在滴滴平台下单一辆网约车,支付车费18.15元,最终司机到手14.3元。按此折算,平台抽成比例为21.2%,抽成之外,平台另收取基础信息服务费0.5元。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赵雯琪 摄
记者也注意到,滴滴最新公告中提到的“返佣金”规则已在司机端实施。上述司机向记者展示的手机页面显示,该司机“8月已满50单,将在下月返还抽成超出25%的部分”。后台界面同时提醒,截至当日(8月22日),该司机8月的平均抽成比例约为12.8%。
另有一笔网约车订单,乘客支付45.82元,司机到手收入34.74元,抽成比例为24.1%。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赵雯琪 摄
此外,如果乘客使用大额优惠券,也会出现司机收入比乘客实际支付金额更高的情况,这种情况平台一般会免收佣金。
有不少网约车司机表示,快车订单抽佣均为明码实价,司机在后台可以清楚地看到里程费、时长费和抽成比例,计算规则相对合理。
而对于此轮头部平台的集体降低“最高佣金比例”,不少司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期待,希望能够给司机收入带来实质性的提高。不过,也有司机持观望态度,其坦言,几乎每年都会收到平台的降佣金通知,但对司机实际收入影响并不大。
相关部门连续出台政策,网约车佣金已经过多轮调整
实际上,网约车行业抽佣问题备受关注。近两年来,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政策,头部网约车平台抽佣比例也经过多轮调整。
2021年,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要求平台合理设定抽成上限并公开,公示计价与分配规则,在驾驶员端显示抽成比例。同年,《关于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加快推进网约车合规化的通知》强调降低过高抽成。
2022年,交通运输部开展抽成“阳光行动”,要求平台公开计价规则,实时显示抽成比例,最高抽成不超30%,提升透明度。
2023年,交通运输部发布《2023年推动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降低过高抽成工作方案》,要求网约车平台在当年5月底前基本完成降低过高抽成比例上限有关工作。
2024年,交通运输部在《2024年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第八条中提到,巩固降低过高网约车抽成比例效果,增强网约车司机获得感。
今年7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其中提到,鼓励平台向平台内经营者提供让利服务,加大对中小商户的收费优惠扶持力度,支持其生存和发展。同时提到,平台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有一系列的“不合理收费行为”。
如今,头部网约车平台集体降低最高佣金比例,也是对该合规指南的回应。
业内认为,系列政策彰显国家对从业者权益的重视,为平台运营划界。随着政策落地,抽成机制将更合理透明,提升司机收入与归属感,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纪雪洪表示,这几年交通主管部门一直呼吁降低网约车抽成比例,其出发点是考虑到当前网约车司机劳动强度大,但相对单位时间的收入较低,甚至有人测算出低于最低收入水平。因此,大家都希望改善司机的生存条件,而抽佣是影响司机收入的重要因素,相关呼吁也得到了各方面的一定共识。在他看来,随着运营效率提高,头部网约车平台依然有降低佣金的空间。
网约车平台收入不再单纯依赖抽成,竞争走向多元化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移动出行分析师陈礼腾认为,网约车平台主动优化抽成机制与司机权益保障方案,展现出积极正向的行业态势。在司机权益层面,头部平台在原有公开透明的基础上,降低司机理解抽成的门槛,减少谣言和误解,可以稳定司机群体心智,促进行业清朗、健康。
他同时提到,这种转变可以推动行业生态优化,头部平台示范效应促使中小平台跟进调整,加速向“服务品质竞争”的转型,监管部门“明码标价”要求与市场自发革新形成合力,有效降低灰色运营风险。
记者注意到,这两年来,头部网约车平台也正在通过新业务、海外市场和场景化创新打开利润空间,而非单纯依赖抽成盈利。这种转变不仅能缓解司机收入压力,也将推动整个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以滴滴为例,滴滴今年全面升级会员系统,为V7、V8用户提供希尔顿、华住会、亚朵等酒店会员权益互通以及海底捞会员权益互通等跨界增值服务。这也意味着,滴滴开始从聚焦出行拓展至出游,覆盖更全面的“吃、住、行”生活场景。
根据此前披露的财报,今年一季度,滴滴国际业务总订单为9.89亿单,较去年同期增长24.9%;国内业务出行总订单为32.58亿单,较去年同期增长10.3%。由此可以看出,滴滴正在通过全球化布局,有效分担国内市场竞争压力。
陈礼腾认为,网约车平台权益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引导、平台创新、司机参与和公众监督的协同推进。政府监管部门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推动行业规范化、透明化发展;平台企业应将权益保障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司机收入和工作体验;司机群体应积极参与平台治理,合理表达自身诉求;公众则应关注司机权益,形成社会监督合力。
在他看来,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网约车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司机这一庞大群体获得应有的尊重和保障。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