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科技 出品
在当前竞争激烈、高度内卷的科技行业,能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企业寥寥无几,小米却凭一份超预期的财报撕开了突破口。就在本周,小米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以1160亿元的总收入和30.5%的同比增长,创下历史新高,更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展现出惊人的增长韧性。
在消费电子行业普遍面临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小米的逆势增长不禁让我们思考:这究竟是短期的业绩反弹,还是长期增长动能的释放?增长路径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深入分析财报细节,一个结论逐渐清晰,小米的增长并非偶然,而是其“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系统性落地的必然结果。这一战略不仅支撑了当前的财务表现,更构筑了未来3到5年的增长确定性,使它成为中国科技企业中最具成长可见度的公司之一。
一份超预期的财报,三条曲线背后的增长势能
小米超预期的Q2财报,源于多业务线的协同增长。在这一季度总收入1160亿元中,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贡献213亿元,汽车收入达206亿元,单季交付量81302辆,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侧面证明,小米汽车在上市后的第二个完整季度,已迅速跻身国内新势力头部阵营。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季度YU7尚未开始交付的情况下,小米汽车上半年累计交付15.7万辆,支撑起28万元的平均含税单价,这意味着小米汽车市场定位并非依靠价格竞争,而是凭借产品力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这与小米高管的战略视角形成了呼应,就在财报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明确表示,小米不打价格战,不参与内卷,宣布将在 2027 年正式进入欧洲电动汽车市场。毫无疑问,这样的消息给汽车的业绩收入又增加了想象力。
与此同时,小米的传统优势业务保持稳健。根据Canalys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达4300万台,市场份额14.7%,连续20个季度位居全球前三。更重要的是,小米手机的高端化战略持续推进,二季度,小米高端机在中国市场的占比为27.6%,其中4000元—6000元价位段市占率升至24.7%;5000元—6000元段市占率提升至15.4%,小米的高端化从口号变成了扎实的数据表现。小米已明确提出目标,未来三到五年进入全球年出货“两亿俱乐部”,在卢伟冰看来,小米是继苹果和三星之后,出货量最有可能冲击这一目标的企业。
随着高端机型在海外市场的持续渗透,手机业务的“量价齐升”潜力依然广阔。
在AIoT领域,大家电成为增长亮点。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大家电(空调、冰箱、洗衣机)整体收入同比增长66.2%。其中,空调业务表现尤为突出,在行业整体出货量同比下降的背景下,实现“量价双增长”,单季出货量超过540万台,均价实现了同比提升。这表明小米在大家电市场的品牌溢价和渠道能力正在快速提升。
很多投资机构从三条增长曲线的角度去理解小米的估值。如果将手机、汽车、大家电这三条增长曲线单独拆开来看,它们各自都具备强劲的增长动力。然而,对于小米来说,这三条曲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围绕一个核心战略展开:人车家全生态。
手机是个人智能终端的核心,汽车是移动空间的延伸,大家电则是家庭场景的支柱。三者共同构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全场景智能生活闭环。正是这一战略的统一性,使得小米的增长不再是单一业务的波动,而是生态协同效应的系统性释放,为公司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小米独奏到行业巨头加码,“人车家全生态”成为确定性共识
“人车家全生态”并非小米近期才提出的战略,也不是一蹴而就。早在2023年,小米举办小米澎湃 OS 暨小米 14 系列新品发布会,雷军正式对外宣布小米集团战略全新升级,从以往的 “手机 X AIoT”,升级到 “人车家全生态”,构建覆盖三大场景的生态体系。随着小米SU7的上市,标志着小米正式完成“人车家”三大场景的布局。
如今,这一战略的前瞻性正被整个行业验证。2025年以来,传统制造与科技企业纷纷加速布局类似生态。长城汽车与海尔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汽车与智慧家居系统的深度互联,实现车控家、家控车的双向交互;美的集团与华为达成合作,基于鸿蒙生态开发智能家电,并探索与华为智选车的联动方案。
此外,格力、TCL等家电企业,以及吉利、比亚迪等车企,也相继推出各自的"车家互联"解决方案。这些头部企业的集体响应,表明"人车家全生态"已不再是小众战略,而是被广泛认可的行业形态。这种从小米独奏到巨头合唱的转变,本质上是对人车家战略方向的最强背书。它意味着,小米不仅在执行上领先,更在战略定义层面早早占据了制高点。
作为最早投入、最完整布局人车家生态的企业,小米已从市场教育者转变为生态领跑者。这种先发优势,使得小米在用户心智、技术积累和生态规模上建立了其他玩家短期难以追赶的差距。行业共识的形成,进一步巩固了这家公司增长路径的确定性。
为什么“人车家全生态”是行业必然趋势?
“人车家全生态”之所以成为行业共识和必然趋势,源于技术演进与用户需求的双重驱动。在AI时代,设备的角色正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用户不再满足于手动操作多个设备,而是期望系统能根据其习惯、位置和场景,自动完成任务。
例如,下班途中,车载系统自动规划路线,并同步指令让家中空调开启、扫地机器人启动。到家后,客厅灯光和音响自动切换至观影模式。这种“以人为中心,全生态设备主动服务人”的体验,是AI时代消费者的核心诉求。
实现这一愿景,非常考验企业跨领域的综合能力。小米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它拥有全球领先的智能硬件量产能力,覆盖手机、电视、空调、扫地机器人等数百种品类,形成庞大的家庭设备网络。其次,小米自主研发的统一操作系统澎湃OS,打破了设备间的系统壁垒,实现跨终端的无缝流转与统一调度。第三是顶尖的造车工程实力,SU7的热销和快速交付能力足以证明,小米具备将消费电子思维与汽车工程结合的能力。除此之外,小米拥有覆盖全球的10亿级设备连接的基础,这是训练AI模型、优化主动服务能力的底层资源。
这四项能力的综合叠加,使小米成为目前唯一能提供完整“人车家”体验的公司。相对而言,其他企业或许在某一环节具备优势,但要整合全部能力,需要巨大的时间与资源投入。小米通过前瞻性的长期布局,已将这些能力内化为组织基因,使它在满足AI时代用户需求上占据优先地位。
拆解小米的闭环生态与多重护城河
小米的护城河,不仅在于业务布局的完整性,更在于通过技术、规模、研发和用户信任构建的系统性壁垒。
首先,技术闭环是核心。通过澎湃OS统一操作系统,小米将手机(个人中心)、汽车(移动空间)和智能家居(生活空间)真正打通,实现了数据、算力与服务能力的无缝流转。例如,用户可在车载屏幕上直接调用手机上的导航或智能家居控制界面,无需重复登录或切换应用。这种体验的连贯性,是碎片化生态无法比拟的。
其次,小米的规模效应正形成正向循环。截至2025年Q2,小米全球联网设备数突破10亿级规模,庞大的设备基数可以让AI的用户体验越好,留存率越高,吸引更多用户加入,进一步扩大数据规模,形成越用越智能的飞轮效应。
第三,“人车家全生态”优势的背后,是小米的研发护城河,这也为公司长期高速发展构成了底层支撑。过去五年,小米研发投入累计达1020亿元。2025年第二季度,研发投入78亿元,占收入比重6.7%,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研发人员达2.2万人,创历史新高。在AI领域,小米12篇大模型相关论文入选NeurIPS、ICML等国际顶级会议;芯片领域,自研的3nm制程SoC芯片已投入量产,芯片业务五年累计投入135亿元,研发团队超2500人,投资与人才规模均居国内前列。这些投入确保了小米在操作系统、AI、芯片等关键技术上的自主可控和持续创新。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品牌与用户信任的市场优势。小米拥有数亿的“米粉”社群,为新业务(比如汽车)提供了天然的、信任度极高的初始用户群。这种用户信任的积累需要时间,却极大降低了新产品的市场导入成本。SU7上市18小时内大定订单突破24万辆,正是用户信任的直接体现。这种品牌势能,是新入者难以复制的软性护城河。
“人车家全生态”加速,小米拿下通往确定性的头等舱船票
回到2025年Q2财报,这份成绩单是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成功落地的证明,也揭示了小米巨大的增长潜力。
短期来看,汽车业务将持续放量,成为最强劲的利润引擎。随着YU7车型的规模交付和供应链优化,汽车业务有望在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成为小米新的现金牛业务。 与此同时,生态协同效应带来的“交叉销售” 同样可预期。例如,汽车车主转化为高端智能家居用户的比例不断提高,通过生态系统的联动,实现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用户共享和价值提升,从而使得 ARPU 值(单用户收入)有广阔的提升空间。未来随着AI能力的应用,小米有望从硬件销售为主,转向以订阅服务、软件授权、数据增值为核心的生态运营模式,打开更高利润率的增长空间。
迈向万物互联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时代,小米已不仅仅是一家硬件制造商,而有望成为下一代智能生活基础设施的构建者。独特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所形成的闭环体验、技术壁垒与规模优势,足以支撑小米在未来五年持续领跑,成为增长确定性最高的中国科技公司之一。
在众多科技公司仍在寻找方向时,小米已提前锁定通往确定性的头等舱船票。